郑善愿喝了杯茶,直了直身子,问道:“灶房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都准备好了,食材都是新鲜的。”
“那就好,这是青雀册封昭王以后,第一次上府,一定要小心谨慎,绝不能出岔子。”郑善愿语重心长道。
“是。”郑仁鲤点了点头。
“对了,观音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都好。”
“嗯。”郑善愿点了点头,无奈道:“唉,当年若是再周密一些,岂有今日这么麻烦。”
郑仁鲤知道父亲在懊悔什么,他说道:“当年谁也不知道会变成那样,现在还有挽救的机会,宫中有妹妹在,一切应该无碍。”
“话虽如此,但是成与不成却要看青雀的态度,毕竟婉儿也好,观音也罢,在外的名声都不好,我不希望出什么岔子。”
说到这里,郑善愿又暗自恨起了李家和崔家。
郑仁鲤倒是觉得父亲的计划虽然不错,但是有点多余了,现如今王后已经册封,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虽然王太后是郑家的人,但是拿主意的却是王上。那位王上可不是什么泥捏的,这么些年打下来交道,他很清楚那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太阳升起,太原城热闹了起来,走亲访友的行人络绎不绝,似乎天下战乱的事情已经是往日云烟,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一样。
不得不说,人就是安于现状的动物。
昭王的仪仗马队在荥阳县公府前停了下来。
姜承枭的事情还是挺多的,作为三军主帅,朝堂摄政王,他在这个新年要处理很多的事情。
士卒抚恤,新年慰问赏赐,朝臣大员安抚等等都是他要做的。
可是,他还是选择了空出一天的时间来郑府拜访。
郑府对于姜承枭的到来无比重视,所有在太原的郑氏族人全部在荥阳县公府前迎候。
大堂中,姜承枭毫无疑问的跪坐在主位上,左手侧便是郑善愿,郑仁鲤、郑如意、郑如炘等一众郑氏族人。右手侧则是郑仁果、郑仁符等人。
“小子,你还记得我吗?”
姜承枭看着郑仁果身边的一名少年。
此少年名郑玄昭,乃是郑善愿的曾孙子,其祖父是郑仁果,父亲是和郑如意等人同一辈的郑氏子弟。
面对姜承枭的发问,一众郑氏族人全都看向郑玄昭。
郑玄昭脸颊微红的点了点头,“记得。”
“那你都记得什么呢?”姜承枭饶有兴趣的问他。
“记得表叔曾给过我糕点。”
闻言,堂内众人会心一笑。
昭王与郑氏亲厚,这一幕是他们想看见的。
“还有呢?”
“额”郑玄昭是个聪慧的孩子,记性并不差,但是有些事情他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