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后呵呵笑着,“你呀,现如今也喜欢挑拣好听的话来哄着为娘了。”
俩人紧挨着跪坐下,面前便是玉佛像。
“得此佛像,吾一定要谨供之。一来全吾心意,二来也是为了我儿祈福。”
“阿娘费心了。”
王太后问道:“秀玉那边可去了?”
“去了。”
“孩子取了何名?”
“懈。”
闻言,王太后轻轻颔首,“这个名字好,秀玉服侍为娘久矣,是个本分的人,我儿若有时间,可给予她些关心。”
“阿娘说的,孩儿记住了。”姜承枭笑着答应。
王太后点了点头,叹道:“你父膝下,唯你一子,为娘生之所求无非一件事。就是希望你子嗣越多越好。你如今身份也不同了,这日后子嗣不昌乃是大忌,先帝就是前车之鉴。”
“阿娘说的是。”
王太后接着道:“府中虽有四子,为天下计,却是不足。前些时候,郑公来见吾,说起迁往昭王宫一事。吾以为,既以入宫,后宫之制便不该再拖下去,一后四妃八夫人,乃是宫中的规矩,我儿不可推脱了。”
闻言,姜承枭沉思片刻。
“阿娘,自古以来,无嗣难晋妃位。如今四妃尚缺其二,白氏、秀玉虽有子嗣,然出身不佳,若是晋了位份,怕是朝野议论。”
王太后垂了垂眼眸,轻叹一声,“观音无那福分,至今肚子也不见起色,不然倒是能晋一晋位份。我儿说得对,妃位不可轻率。这样吧,先定了八位夫人,如何?”
闻言,姜承枭颔首,“孩儿无意见,只是此番征讨归来,诸事繁多,想必要等到明年才能准备了。”
纳妃的事情,当年他刚封昭王的时候,裴矩就说过一次,当时被他搪塞过去了。现在再次提起,却是不好推脱了。
作为北晋之主,他的后宫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四个儿子只能算是基本合格,儿子越多,大臣们才能越放心,武将才能更加忠心的追随他。
“我儿放心,此事吾会让王后去做的。”
顿了顿,王太后道:“日后去了王宫,这耳朵也能清静些,有些规矩也该让王后好好紧紧了。”
姜承枭嘴角一勾,“阿娘说得是,孩儿会叮嘱她的。”
闻言,王太后点了点头。有些事情她不说,她相信王上也能明白,有时候说出来了反而让人不好办。
几日后,因三军得胜归来,昭王下令在新建的昭王宫广场摆下大宴,群臣、众将纷纷向着昭王宫而来。
昭王宫威伦而肃重,墙体以玄色为主,进入外宫,举目望去,亭台楼阁,飞檐复道,沿顶之侧皆为玄墨。
正中央即为大朝议所在场所,名曰‘明德殿’。
‘明德’二字取自《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著。取此名,乃是希望群臣公正、允贤、明政、修身、立德。
殿下台阶九十九道,两旁旌旗招展,每隔五步便立着一名侍卫。此刻空旷的广场上已摆满了案几,来来往往的内侍、宫女有条不紊的布置着四周。
待正午之时,众将领纷纷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