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页

独断大明 官笙 640 字 2022-11-10

朱栩神色平淡,道:“都免礼,来人,赐座。”

徐光启神色微动,眼神带着感激之色,抬手道:“谢皇上。”

汤若望跟着行礼,没有说话,眼神若有若无,始终在打量着朱栩。

他知道,他以及他的教友能否在明国传教,全都得上面这个人决定。

汤若望神色不动,心里暗自惊奇,大明皇帝果然年少,看似去只有十七八岁,却有着惊人的非凡魄力。一些改革,想法,与现在欧洲一些激进想法颇为相合。

“心思如海,眼入星辰”这是汤若望在心底给朱旭的评价。

朱栩看着徐光启,情知这位老大人身体怕是不行了,关心的道:“朕给你休沐半月,派太医住在府上,安心养病,其他的事情不要思虑太多。”

徐光启咳嗽连连,连忙站起来道:“臣谢过皇上,只是臣并无大碍,不会误了政务”

朱栩摆手,道:“朕知道,让你休息就休息。”

徐光启嘴角动了动,没有争辩,抬手道:“臣遵旨。”

徐光启实则也知道他身体的状况,只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当今皇帝,就是他的伯乐!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为皇帝做,也为他自己!皇帝的关心让他震动,越发的想要在临死前多做点事情。

朱栩本来想问问军器局的事情,眼见徐光启重病在身,他只得转向汤若望道:“汤先生,来见朕可是有什么事情?”

“或许,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找到与荷兰人沟通的一个桥梁”朱栩心里突然暗道。

第573章 领事裁判权

汤若望在明朝多年,深知明朝的礼仪习惯,闻言就站起来,以一口流利的汉语道:“回禀陛下,此次来面圣,是因为根据我以及诸位教友在明国各处的观察,今年夏季大明南方将有罕见的大雨,我等恐有大灾,特来禀报陛下,早作应对。”

朱栩笑着点头,道:“多谢汤先生,此事朝廷已经注意到,并且已经在准备。”

汤若望神色不变,心里却有些疑惑,短短两句对话他就能感觉到大明皇帝对他不喜,似要逐客。

他倒也想得通,明国人不喜欢外来的“神”,这些年他不辞辛苦的四处传教,能放开束缚入教的,都是些特殊之人,比如身残的内监,困苦的百姓,以及迷茫的官员。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被当做了“邪教”,若非是劝人向善,没有恶行,早就被镇压了,即便如此,还是屡遭官府打压。

汤若望不清楚大明皇帝心里究竟对他们是怎么看的,开门见山的道:“大明皇帝陛下,汤若望此来,还有就是为了传播西方的教化,望请皇帝陛下允准。”

汤若望说的笼统,朱栩却心知肚明,神色淡淡道:“我们明人不信你们的上帝,我们拥有自己的宗教。”

汤若望见明朝皇帝比他预计的了解的多,沉默了一会儿,道:“陛下,恕我直言,明朝的儒教,道教等,并不属于宗教,它们不涉及祈祷,信仰,愿力。上帝,会给明朝带来和平。”

朱栩摇头,道:“你们之前已经尝试过,多有冲突。”

汤若望以及在澳门的一些传教士几十年前就进入明朝,却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反而冲突四起。在这个时候的明朝,本应该有很多人在思想上需要慰藉,可始终未能风行,可见明人还是比较抵触的。

汤若望没有想到大明皇帝的态度会这样的坚决,眉头皱起,旋即道:“陛下,西洋之学多有益于明国,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尤其是大炮,在明国防止外侵,守护疆土,多有功绩。汤若望希望明国能够大开方便之门,让中西方能够畅通交流。”

朱栩神色不动,道:“我国有着对外管理的衙门,进出都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