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手里掌握了所有权力,还有所有的资源,包括钱粮,这些都在内阁的权力、控制之外。
他不由得心里一叹,不自觉与沈珣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大明的官怎么就这么累了?
这会儿众人,包括孙承宗,傅昌宗在内,所有人的心思都差不多。
那就是跟着景正皇帝做事实在是太难,太累,因为他们完全根本上节奏。皇帝做的事情,回过头看都是有章有法,按照计划来的,可身在局中这会儿,都是倍感压力,他们很想告诉皇帝,停一停,大家都喘口气好不好?
这些话也只能在心里想想,毕自严心里感叹一句,神色不动的喝了口茶,道:“现在朝廷支出是越来越多,开源的同时也要想办法节流,能省则省”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哪里愿意受拘束。
傅昌宗突然神色微动,看向毕自严道:“大人,向辽东移民,现在大约移了多少?”
傅昌宗的话有些跳跃性,不过这件事确实是毕自严在统筹的做,疑惑中张口就来道:“移民主要都是青壮,到上个月,已经有两三百万,现在每个月差不多移送二十万,过多了辽东那边有些压力”
傅昌宗若有所思的点头,道:“大人,可以做些准备了,不止是西南六省,凡是受灾,贫困人口都可以作登记,准备大规模移民”
毕自严心里一动,深深的看了眼傅昌宗。
这句话,应该是皇帝传话了。
同时,这是不是表示,以往束手束脚的“新政”,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强力推动了?
第706章 禁令祸起
虽然朱栩进行了好几年的大规模土木工程,修路是其中重点,大大的改善了交通状况,只是交通工具的落后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马车速度很快,也无惧风雨,可马的速度依然是有限的,外加还带着军队,速度自然慢很多,想要赶到福建不是十天半个月就可以。
内阁的动作倒是相当凌厉,迅速的组团,周应秋,沈珣,徐大化带着三波人,第二天就出了京,既要推动“新政”,也要考察各地的灾情,观察今年的夏收情况。
与此同时,朝廷对待科举的坚定态度,彻底激怒了今科举子,吏部,原国子监,现在的皇家两院到处都是愤怒的士子,用尽办法想要探究根底,想要摸清今年的科举到底是怎样。
曹鼎蛟,魏学濂,孟兆祥三人聚集在茶馆内,正久别重逢,开心的聊着。
曹鼎蛟在宛平县做县丞,脱去了一些稚嫩,颇显干练,精神抖擞的道:“现在改革如火如荼,我也是吏部叫进京述职才有空,要不然还是真错过了。”
魏学濂却显得无精打采,看着两人摇头叹道:“山西一个参议涉嫌贪污,我亲自带人去查,结果扯出一大串,山西巡抚亲自写信给靖王,说山西正在推动‘新政’的关键时刻,不宜大动干戈,靖王审度再三,将我叫回来,不准我在查,现在‘休沐’”
孟兆祥现在在吏部,是文选司一个小官,听着两人一个欣喜,一个落寞的话,倒是谦和,笑着道:“你们都不知道,我在吏部现在也是举步维艰,我们学的那些东西,前辈们都看不惯,我差不多都快被孤立了,正想着要不要乘机会调到地方去”
魏学濂闻言,连忙道:“千万别,你看老曹好像春风得意,那是因为他是皇上钦点的,又是曹家的人,谁都要给几分薄面,别说宛平县知县了,就是顺天府也要给让三分,他做事能不顺手?要是你我到了地方,别说孤立了,估计要不了几天就得辞官回家”
曹鼎蛟有些尴尬笑了笑,没办法,他那叔叔,兄长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即便不想仗着家世,别人也不能在乎。
孟兆祥看着魏学濂,嘴角动了动,无言申辩,本来还算淡定,现在禁不住叹了口气。
他们这些人是皇家政院半路出家的人,学了大部分“新学”,注重“实务”的解决办法,对于那些顺便处理政务的老学究,自然有冲突,他们年轻气盛,加上自认为方法、手段更好,这种冲突就更加难免,且化解不开,但他们势单力孤,年轻没有威望,那么理所应当的被孤立,做冷板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