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邦曜等人都是默默点头,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全大明上下都知道灾情如火,遍烧全国,确实不能再无动于衷,作壁上观了。
方孔炤看着冯江峰,轻轻点头,道:“冯大人所说有理。不过不能急在一时,这样,以督政院为首,刑狱司为辅,各衙门协助,对我江苏的具体情形进行清查,尤其是秦淮河上的青楼歌坊,如果不能查封,那就收重税,大力打击,还有,报纸也要动起来,对‘淫乐’进行痛批,绝不能手软!”
“遵命!”王北承双眼喜色一闪,有了行动,就有了权力!
其他人都应声,都深刻的意识到,南直隶确实需要整肃了。
南直隶一场持续很久,有预谋的庞大风暴正在拉开序幕,虽然这个时候谁都没有料想到。
在钱谦益被抓的时候,孙承宗急匆匆赶回内阁,准备一番又进入了朱栩的班房。
朱栩看着孙承宗进来,放下手里的奏本,笑着站起来道:“无需多礼。”
孙承宗一怔,看着朱栩走向左手边的小客厅,连忙也跟着走去。
朱栩坐下来,一边倒茶一边的道:“坐。”
小客厅有一张小长桌,上面摆着茶具,下面是炭火,里面是一个沙发型的软塌,对面是两张椅子。
孙承宗也习惯了朱栩的平易近人,谢了一声便在朱栩对面坐下,看着朱栩在那颇有耐心的煮茶,沉吟一声道:“皇上,关于‘军改’,臣有些想法。”
朱栩将一杯冲好的茶递给孙承宗,笑着道:“说说看。”说着,他自己端起一杯茶,喝了口看着孙承宗。
孙承宗没有理会茶杯,躬着身,道:“皇上,臣认为‘军改’要兼顾效率与制衡,既不能由地方军队坐大,形成藩篱,也不能在朝廷形成权臣,掌握军权的权臣会动摇社稷。以往京城有英国公坐镇,不渝其他,现在要做多方准备。”
要说英国公坐镇京城这件事,确实是老朱家的创举,大明江山能稳固两百年,张家的功劳不容抹杀。历史上的历代权臣,阉宦,再经历土木堡,京城保卫战,尤其是皇位更迭等等一系列大事件,始终都没能动摇老朱家的皇位,英国公府始终都是泰山一般的伫立在京城,是朱家,大明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继续说。”朱栩又给自己续了杯茶,面色如常的道。
孙承宗伸手要拿起桌上的茶杯,却又顿住了,继续说道:“皇上,臣计划将全国重新划分,作为五大军区,东南西北,另外还有一个海上的,各省只保留一万五千正规军,然后各军区设立一个大营,五万人,各省之间,各大营形成相互辖制,主官每三年轮调,确保他们不会坐大,详情臣等还在商议至于朝廷,臣计划将统兵权,调兵权分散在‘大元帅府’里,‘大元帅府’不设常任主官,由朝廷或者公卿轮流担任,兵部负责后勤事务,比如粮饷,武器,军装等等”
第869章 制衡
孙承宗说的并不详细,只是一个笼统的想法。
不过朱栩还是从里面听出了不少东西,虽然还是沿袭了他的主体计划,却多了不少个“制衡”,从京城到京内,从衙门内到衙门外,层层叠叠,九曲十八折,相当的复杂。
朱栩不喜欢这些“制衡”,总觉得这是一个国家的“祸根”,现在的社会到底是人心胜过一切,再好的制度也会随着时间流逝变成泥沼,是腐败的根源,争斗的核心。
但不得不承认,没有这些“制衡”,一个国家是无法长久的,于国于民都是灾难。
同时朱栩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孙承宗这些计划里,没有“海军”,全部都是针对“陆军”的!
“皇上。”孙承宗的话还在继续,道:“有了五大营,全国的军队就能进一步降低,不但能够更有效的应对民乱以及外部入侵,同时也能大幅降低国库支出臣也认为,新兵营虽然不能停,但规模可以有所减小,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并没有大的战事,目前的军备已经足够防御”
朱栩端着已经冷了的茶杯,神色不动,心里不断转念。
孙承宗的思维还是“中庸”,并没有锐意进取的迹象,那么由他主导的“军改”势必也会“中庸”,并不能迸发军队该有的锐气,说不得用不了百年就会再次重蹈大明“卫所制”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