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一怔,道:“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郑志原思索着,道:“能让毕阁老生气的事情还真不少,但让曹公公亲自来说的不多,下官猜不透,或许,得大人走一趟了。”
孙传庭这些年在内阁已经渐渐有了威望,气度颇为雍容,目中有严色。
他不同于毕自严的老成谋国,步步谨慎,更有锐气,也更想做事情,当然,也更年轻。
对于近来内阁里的气氛的微妙变化,他自然察觉到,但是却不能做什么。
他接替毕自严这是乾清宫早就安排好的,多年前就确定的事情,毕自严,孙承宗等人心里都十分明白。
但明白归明白,有些事情他们都身不由己。毕自严要给他套绳子,他不想被束缚,毕自严或明或暗的警告,他不动声色的回敬。
两人这样心照不宣的试探,已经进行了好一阵子了。
只是,孙传庭知道毕自严底线,毕自严却不知道孙传庭的,孙传庭也没法告诉。
毕自严急于探查孙传庭将来会做什么,孙传庭要保住未来“首辅”的威严,两人这样的暗斗,在内阁日渐清晰了。
孙传庭听着郑志原的话,却没有动,心里沉思。
他与毕自严的矛盾在于施政的理念,他的想法是更接近于乾清宫的,事情求“急快准”,毕自严则是“稳慢妥”。
毕自严虽然在乾清宫的强压下改了很多想法,但根本没变,他求稳。
孙传庭在地方,内阁多年,深知大明已经病入膏肓,需要猛药,狠药,更何况已经到了现在,只能咬牙继续走,慢吞吞的调理,治不了大明的病!
毕自严看准了这一点,是以很担心,担心孙传庭会过于心急,走的太快,压不住局势,让大明突然崩塌。
大明朝的“新政”是由上而下,没有根基的,一旦“新政”溃败,波及的影响实在太大,大明内内外外都可能如沙墙一般,风一来就散了。
前几天,毕自严还与孙传庭,傅昌宗等人闲聊,无意中说到了隋朝末年,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最强盛的时候,轰然倒塌。
这些话是不言而喻的,类比的就是当朝,在不动声色的给他警告。
郑志原见孙传庭久久不语,心里斟酌,道:“大人,有些事情,咱们得做在前头。”
孙传庭看着他,知道他的“前头”不是未雨绸缪的接班,而是对待毕自严的态度上。
他将桌上的奏本整理好,道:“去请傅阁老,我们一起去见毕阁老。”
郑志原心里大感松口气,要是孙传庭在这个时候就公开与毕自严相争,实力终究是差很多,吃相也太难看,有损威望。
不过,没等孙传庭出班房,毕自严就叫人来通知,请所有阁臣去小会议厅议事。
毕自严,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傅昌宗六人坐齐,看着毕自严递出来的奏本,表情先是各异,继而齐齐面无表情的沉默起来。
温体仁的这个“自白书”在一些人看来是想要让毕阁老尽快走人,不要当了后进之人的路。另一拨人看来,这是毕阁老的苦肉计,想要看清谁想让他提早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