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此事乃善政,想这天下每三年才有三百进士出身,而这举人,十倍于进士,此举,倒是为天下举人,谋了一条出路,虽然日后升迁有限,但是也不失为一条进身之路,想必,这天下举人,必定趋之若鹜。”这个大臣显然是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出来同意。

“启禀陛下,臣也认为有理,想我朝早年,这国子监塞滞得不成样子,也有以求官身告退者,朝廷可是给‘外九品职名,冠带闲住’的待遇,也是给这些监生带着一个外九品的官身,如今给这些举人一个官身,倒也不为过。”这个大臣立刻提出可行的依据来,这就是先前有先例。

其他很多人,一听,原来如此,也明白过来了,明面上是为国子监的入仕提供路子,实际上,却是为科举的举人提供更好的路子和待遇,国子监的事,其实根本的问题是科举和监生这两个入仕之路的体制之争,争的是那个体制主导当官的途径。现在只是让这些考进士无望的举人多在国子监多转了一圈,多交了一点“培训费”,这样,朝廷得捐输,举子得历事得入仕之路,也算得上是两全其美了。这个不涉及到当官之路的体制之争。

杨改革听这一说,也明白过来了,这明显的,就是让那些举人通过输捐去当官啊!这就是卖官粥爵给举人啊!如这个大臣所说的,每年进士平均下来不过百人,这举人,那可是十倍进士啊!这如果举人都通过这国子监,先做带官品的吏,再做官,这个路子,必定会吸引大批的举人走这条路,想这样多年,恐怕大多数的举人都没捞到一个官做做,如今开了这条路子,这国子监,今年恐怕会爆满啊!杨改革忽然发现,这刘吉善当真是可爱。

杨改革噼里啪啦的快速的打自己的算盘,盘算自己这头年能得多少钱,杨改革要的就是这几年能大量的搞银子,而不是什么细水长流的买卖,恨不得一锤子拉倒。这举人,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这银子,绝对是有的,也就是说,一千石米,可以换个先干吏事的“官”当当,这一招,不可谓不毒啊!戳中了考进士无望,当官无望的举人们心中的那块痒痒啊!

第167章 明朝的培训费

杨改革噼里啪啦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群臣也是同样打着自己的算盘,刘吉善的这个带官品的“吏”的建议,即不得罪科举制度,也不得罪国子监;又为举人们提供了入仕之路,又为朝廷输捐提供了可行的路子。这一下,满朝的文武,都对这个“小人”有了新看法。

“刘爱卿这个法子,当真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了,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异议?如果没有异议,那这件事,就如此定下来了。”杨改革笑得合不拢嘴,这专门给举人们开后门,收举人们的“培训费”,然后让他们上岗,这个事,杨改革熟,这个事,在二十一世纪,可没少见。

想明白的杨改革觉得,这刘吉善实在太可爱了,光凭这一招,自己这个大学城,今年恐怕就会爆满啊!这数十年积累下来无法做官的举人,考不中进士的举人,还不把这国子监的门槛给踏破了?自己今年应该能得一个大丰收,心目中那种万人就学的场面,恐怕真的能行。这官的数额是有限的,这个吏嘛,起码是十倍以上官的数量,如果可以,自己还可以把这吏的数量再扩大几倍,如此,这头几年,想不赚钱都难。

不过还是有人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还是应该严格控制这国子监举监的名额,否则,这官府衙门即使是吏的数目,也不够这些举监的监生分啊!何况,这日后,还是得给这些举监的人予官职的,这倒时候,朝廷不能给出官职,这也是失信于天下啊!”一位大臣说了自己的担心。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的“眼光”过于长远了,自己就是要这两年救急,你还扯什么日后的事,想这些举人入监,起码得读个一两年吧,然后出去历事,又是一年半载,然后去当“吏官”,这又得好多年,真正等到他入仕的那天,起码也在四五年之后了。杨改革想,四五年之后,自己到是可以多开几个部门,比如“专利局”,“海关市舶司”,刚好给这些吏官一个出路,这日后也算得上是财源滚滚的好路子。上岗前的“培训费”,这个路子,中国人都熟。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完全不用担心,老臣早先就禀报过陛下,这是如今朝廷急难,开支巨大,不得不开捐输,想隔几年,这朝廷的岁入丰裕了,也就不用开国子监的例监了,这日后的事,根本就不用操心,陛下此举,不过是给天下出仕无望的举人们,一个进身的路子罢了,必定得天下人的拥护啊!”这个大臣急杨改革所急,想皇帝之所想,给皇帝想法支招,好似这皇帝的贴心大臣。

杨改革也意外,这个官,不是先前告诉自己举监不可超过一千人的那位热心人吗?可真热心啊!到现在还帮自己说话,这群臣,今天的反应,更是奇怪。

杨改革对这个人也充满了好奇,小声的问王承恩:“大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啊?朕觉得他不错。”

“回陛下,此人叫毕自严,乃陛下召回的贤臣,现在居户部侍郎之职,对于理财很是精通。”王承恩小声的解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