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人也听出来,徐光启这位帝师的计划十分的庞大,涉及面十分的广,都摒住呼吸,看看这位帝师有什么说法。
“……兴修水利,则和招募,以工代赈的一部分包含在一起,臣打算在陕西等地兴修一批修建容易,耗费不大的河坝,院塘,水井,加强陕西等地的灌溉能力;抗旱的作物,则是种植番薯,玉米等抗旱能力强,收成高的农作物,这个,臣已经有了良种,只差推广,所以,这兴修一些水利和推广抗旱作物都需要招募一批人手,这也和以工代赈有关联……”徐光启把自己的计划,又说出来了一截。
等徐光启说完,朝臣们又开始议论起来,这个徐光启所策划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庞大,这得多少人手,多少银子啊?走运河,黄河运粮食到陕西,到组织民工驻扎沿河两岸协助船运,到迁移人口去围湖,到推广农作物,到兴修水利,这个计划,相当的庞大。庞大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杨改革也陷入了深思,这所有的都是好的,不过,这个,该如何的去执行?谁去组织?这,真的是很考验自己的行政能力,很考验明朝的行政能力啊!
第221章 崇祯朝第一肥缺
面对徐光启庞大而且繁杂的赈灾计划,杨改革是有爱又怕,爱的是这几手,就是彻底解决农民造反的法宝,怕的是,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会要了明末这架老的不能再老的国家机器的命。
计划都是好的,可惜,能不能执行确实一个值得怀疑的事。
“……陛下,除了兴修水利,推广抗旱作物之外,臣还有免除赋税方面的内容。”尽管徐光启说的话,在君臣的心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可是,朝堂之上,安静得很,只有徐光启一个人平静的叙述。
“这个,有那些?”杨改革问道。
“免除赋税方面,则比较简单,和以前受灾之后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如今牵涉到移民问题,这移民了,有些赋和税,是落在需要移民的这些人身上的,一旦移民,这赋税可能需要重新计算,可能牵扯不清,所以,臣以为,这牵涉到移民的赋税问题,最好是一刀切,凡是移民的,都不在计较赋税问题,待重新围湖垦田之后,重新在当地重新缴纳赋税,和原来的地方彻底的脱钩,如此,也才会使得这移民比较顺利……”徐光启又解释自己着这项计划。
杨改革心中暗叹,果然是超级的复杂,这古代确实有些税赋是绑定到人头上的,如果这移民了,确实会导致原来移民迁出地的赋税情况发生变化,这个,确实值得注意,否则,移民迁出地怕会出乱子。毕竟,这官府,是有权利每年动用很多人免费劳动的,一旦这些人搬走,这免费的劳役就没了,唉……复杂啊!杨改革不住的哀叹,这国事,怎么就如此艰难呢?
“嗯,徐师傅说的朕理解,这也是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其他的吗?”
“启禀陛下,臣所拟定的大致方案,就是如此了,其他的,细枝末节,臣也就不多累赘,臣才疏学浅,所拟之方案不见得就万无一失,还请陛下指正……”徐光启最后来了个虚心的结尾。
杨改革纠结徐光启的这个超级赈灾方案,早就觉得这个方案高山仰止,不可仰视了,那里还有能力对这个计划说出个一二点不足来,这个计划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杨改革目前都还没有一个谱,还指出不足?杨改革觉得这也太为难自己了。唯一能说道和指出的就是,这徐光启事先没有和自己通气,自己如今很被动。
“嗯,很好,徐师傅的这番计划,相当的及时和有力,确实是不可多得好方案,诸位卿家,都议论议论吧。”杨改革拜服了,把这个机会让给大臣们,看看大臣们有什么要说的。
朝堂之上也开始议论纷纷,徐光启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远超不少人的想象,在惊叹过后,又都开始纷纷讨论起这方案的得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