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朕本想,如果林爱卿能帮朕把这个事办好,朕就出钱建一座很大很大的藏书馆,里面会收藏很多很多的书,可以供很多很多的人借阅,用来传播知识,传播圣人之道,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教书育人,这可是一件盛事,可惜,林爱卿有自己的喜好,不肯帮朕这个忙,这件事,看来,要泡汤了。”杨改革一番可惜的说到。
林钎犹豫了,藏书馆是什么他知道,一间由皇帝出钱造的大大的藏书馆,这意味着什么,他自然知道,那可是百年以来文化史上的大事。
“呵呵,如何,林爱卿,如果你答应了,并且按照朕说的,把那个郑芝龙招待的服服帖帖,妥妥当当的,朕说到做到,在京师,建造一座巨大的藏书馆,里面藏书必定是丰富无比,供天下学子借阅,可以以奖励你的名义建,并且让你管理,如何?”杨改革又放下诱饵,这文人嘛,知识分子嘛,用这个来对付他们,他们还真的没多大的抵抗力。
林钎心中在激烈的交锋,到底是替皇帝把这个差事做了,还是不做?一个巨大的藏书馆在林钎头上飞来飞去。
“这样吧,朕出资建两座,一座建在北京,一座建在南京,两座都建得一样的大,都收藏很多很多的书,如何?林爱卿,这两座藏书馆如果建成,必定是百年以来的盛事,你林钎的大名,可是会和这藏书馆联系在一起的,日后学子因为藏书馆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可都是获益于你啊!林钎……”杨改革的诱饵加重。
林钎真的是受不了皇帝的诱惑了,两座大大的藏书馆,按照皇帝的手笔,林钎相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藏书馆,藏书必定十分庞大,这在百年以来的文事上,绝对是重重的一笔,如果以奖励他林钎的名义去建,这……
“陛下,臣……,臣答应陛下就是,为了百年文坛盛事,臣豁出去了。”林钎犹豫了许久,终于还是答应了皇帝。
“好!”
杨改革就知道自己会成功,忽悠这个硬骨头,有清誉的高级知识分子去接待郑芝龙,用文化事业上的事去诱惑,基本上肯定会成功,这是自己的第一步,以郑芝龙在明末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值得自己下如此大的力气。
第372章 推手
杨改革看着这个硬骨头的高级知识分子,心里想的是才用了两座图书馆就搞定了,真便宜,其实,杨改革的底线是两京十三省,都要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的。
说是钓这个硬骨头去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事,其实,即便是林钎不做,杨改革也有大规模建造图书馆的意思。
对付明末的东林党,或者说,对付明末的官僚士大夫阶级,或者说怎么对付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官僚阶级,或者说,彻底改变这个世界。杨改革虽然想了很多主意,但是都是些治根不治本的事,什么搞学习班,什么引进“先进的教材”,开更多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扬汤止沸,换汤不换药,要说彻底的改变历史的现状,进行社会的变革,光是这一些,是不够的,顶多就是在自己这任皇帝之内,以强权,高压把一个王朝的灭亡向后推一点时间而已,不对社会进行变革,自己顶多就是一任“康熙”或者“乾隆”的角色,虽然表面上光鲜好看,甚至可以被后人冠以某某“盛世”的称号,实际上,如果接任的皇帝不能如自己这般强权,强势,那么,这个王朝坠落,垮台也是可以预见的,华夏大地重回历史的轨迹几乎可以预料,要想一个皇朝的每一个皇帝都十分出色,这显然不太现实。
只有推动社会的变革,明朝,乃至华夏大地,才可以彻底走出不断循环的历史怪圈,推动社会变革,首先必须在文化上进行突破,让各种知识广泛的进行传播,让各种学问有系统的提炼,系统的发展,如此,才可以为明朝进入工业时代奠定基础,一旦明朝进入工业时代,或者说有一部分进入工业时代,以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明朝将远离游牧民族的威胁,征服大海犹如内湖一般,世界将没有什么能阻挡明朝人的脚步。如果单单靠建几个工厂,开几个矿,或者弄几个金手指,这不是工业时代,是虚有其表,晚清那种“洋务运动”再现,是可以预见的。
推动文化上的发展、突破,杨改革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大规模建设图书馆,进一步打破知识的垄断,知识的压迫,知识的歧视,推动文艺的兴盛,文化大发展,乃至知识的大爆炸。所以说,大规模的建设图书馆,不管林钎愿意不愿意好好接待郑芝龙,杨改革都要建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现在让林钎为自己卖命,顺便以林钎的名义把图书馆建起来,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又可以把图书馆建立起来,又可以拉拢一大批的官僚,更是可以在文人阶层获得一个更好的形象,为自己日后行事,拉拢一些力量。
杨改革微笑着,看着林钎,自己的愿望已经达成了。建图书馆虽然耗资大了些,不过,最近卖股票很给力,花银行里的银子,也很给力,花钱大手大脚的杨改革,毫不在乎的开始抛洒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