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袁崇焕信上说,大约损失几千人,由于消息来的突然,所以,还不能很翔实,大概要等几天才会有翔实的消息……”王承恩说道。
“哦,这样啊!朕知道了。”杨改革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这一切,几乎都是在自己的预料之中,黄台吉果然还是要去打镇江堡了,果然还是如自己预料的那般,不会放任毛文龙赢得潇洒。
群臣纷纷交头接耳,今日围攻毛文龙,很多人都是打的把毛文龙搞下去,好取而代之的想法,因为打仗实在太容易了,战功实在太容易了,那里知道,事情会是这样,东虏大批人马前去围攻,也就是说,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要这样,那镇江堡可就危险了,毛文龙在那里总共才不到五千人,如何防守得了好几万人的猛攻?即便是有手榴弹守城,那也不见得就保险,群臣一思索,一比较,立刻得出去不得的结论,于是,再没人提毛文龙写造反信的事了。
杨改革早已准备着乘着这个机会,结束早朝,不过又发现,再没人提毛文龙的事了,这早朝,倒是不必急急忙忙的结束了,大可从容不迫。
“诸位卿家还有事要奏吗?如果没有,朕就要去平台,应对此次东虏围攻镇江堡的事了……”杨改革见没人提毛文龙的事,走的时候,还特意炫耀似的问了一次群臣,免得群臣说自己怕事,跑了。
群臣半天没人说话,那镇江堡都是个死地了,还争个什么?那毛文龙说不准都要葬身在镇江堡,还弹劾个什么?先等毛文龙把这一战熬过去再说。
杨改革以胜利的微笑着,准备结束了早朝,去平台。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要奏……”一个大臣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把那事上奏。
杨改革看了一眼,道:“哦,何事?”
“启禀陛下,托陛下洪福,如今江浙一带的渔民,可以以力入股,有陛下出银子换大船,所获日丰,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此乃陛下天大的仁政,……今有江浙的小民,商人,也愿意以力入股,换陛下的大船,他们虽不会捕鱼,但是却懂经商,只是苦于没有本钱,如果陛下肯让他们以力入股,为他们造大船,他们愿意在一边经商的同时,一边帮陛下转运灾民,如此,转运灾民之费用,则由这些小民、商人承担,则可省陛下不少开销……”这个官员先是拍了一大段的马屁,然后才把自己的目的说出来。
杨改革揉揉耳朵,自己这是做梦么?江浙一带的商人也想自己给他们造大船?也以力入股,帮自己转运灾民?据说可以给自己省不少的转运费用?是自己在做梦还是别人在做梦啊?
“这位卿家,你的意思,朕一时迷糊,没太听懂,可否详说一下?”杨改革听的那个迷糊。
“……回禀陛下,是这样的,陛下如今大规模的转运灾民,乃是用的是义工,是灾民自己出人出力,这虽然是好,但是,要下黄河,经运河,再上长江……,所需人力,物力实在庞大,如果陛下是大规模的转运灾民,维持一只庞大的船队确实有必要,不过,这灾民的转运,越往后,人不多,但是却是旷日持久之事,今天有几个,明天再来几个,再维持如此庞大的转运船队,就显得有些浪费了,还不如出些银子,为那些小民、商人造些大船,由他们在经商的同时,顺带转运一些灾民,一次不用太多,但是,胜在时日长久,再无需成本,特别适合旷日持久的转运灾民,即可省力,也可省心,灾民即可及时转运走;又省了维持庞大转运船队的银子;又可使不少小民,商人获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陛下,此乃一举三的好事啊!”那个大臣越说越兴奋。
切……,杨改革憋着一口气听完了,听完了就把这口气“切”了出去……
这移民还刚刚有点起色,转运灾民,还刚刚有点模样,就有人打那些船的主意,杨改革本想骂几句,不过又一想,又觉得有点意思。
什么意思?确实,如今转运百万灾民,沿黄河,经运河,到长江,耗费了无数的人力,所用之人,大部分都是灾民自己,所谓的义工。更是耗费了不少银子造船,所以才有千万两银子转运百万移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