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臣赞成……”
“启禀陛下,说得有理……”
不过,也有反对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物乃神器,又不是一般人能用,即便是发给各镇、卫这种神器,怕也只能藏于仓库里,又有几人会用?据臣所知,运用此物,需经严格挑选,再以严格训练之,训练所耗费的热气球,甚多,绝不是地方镇、卫所能承担的,陛下,臣以为,此神器,断不可四处散发,一是地方也不会用;二是,此物乃是神器,国之重宝,自当严格保密,严防他人知晓,自然不可能发放到地方上去了,……”兵部尚书刘延元出来,倒是反对了。
“启禀陛下,臣赞成……”
“启禀陛下,臣觉得说得在理……”
同样的,支持刘延元的人也挺多。
杨改革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热气球这种新式东西,不可能还将就明朝这老掉牙和混乱无比的军事机制,自然也就不可能将热气球四处散发,如果造成技术的外泄,那可是无限的麻烦。压了压手。
众人安静下来。
“朕觉得,韩,刘二位卿家说得都有道理,此物,不适合四散了分开来用,一是训练不易;二是用不起;三是怕泄密,但,此物于作战,那是有大用的,当发扬之……,朕觉得,不如成立一支专门的空军,专门负责此物作战,单独训练,自行管理,作战时再配与需要的官军,协助作战,此更好……”杨改革很快就定下了方针,那就是单独成立一支空军,将新军和旧军隔离开来,保证新军的战斗力,日后对军事上进行改革,也方便自己动手,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的麻烦。
单独成军?众人又议论了一下,也没什么好争的,反正这本来就是皇帝弄的,也就依皇帝的意思吧。
说了一阵,杨改革觉得,该问自己想问的事了。
“那个,先前有人问朕,为何新上海不用城墙,如今,也算是有一个答案,不用藏着掖着了,现在诸位知道,新上海为什么不用城墙了吧?”杨改革开始说自己的事。
众人一听,有人立刻把脑袋底下去,低脑袋的,反对党居多,而昂脑袋的,则是帝党居多,关于上海到底修不修城墙的事,也算是争论很久了,一直都没有一个很确确的说法,皇帝也不圣裁,双方的争执也多集中在修城墙要更多的银子这一方面上。不过,如今出了一个热气球大烧敌营的事,这不要城墙,也就有很充足的理由了,热气球一出,你那城墙起什么作用?烧一次死那么多人,烧得几次,城里焉能还有活人?城墙,在热气球面前,可再也保护不了城墙里的人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圣明,新上海,当不要城墙,如今三岔河大捷,足以说明,修城墙是多余的,以其花那么多的银钱修这多余的城墙,还不如多安置些灾民呢……”兵部尚书刘延元立刻出来赞成皇帝的话,这个话题,争论了许久,现在,终于还是他赢了。
“陛下,可如没有城墙,万一有歹徒欲对新上海实施不轨,又该如何办?虽然城墙对热气球没辙,可也不是没有任何用的,防御倭寇,海贼,匪盗还是很有用的,何况,修城墙,那是一劳永逸,现在虽然花些钱,可胜在能用天长日久……”韩爌做着最后的努力,这次,又败给皇帝了,新上海的修建,除了城墙之争,实际也是“缴税”和“不缴税”之争,新上海的建设,比如工程,材料,大多都落入了“缴税”人的口袋里,那些“不缴税”的人,却没有从新上海的建设里捞到什么,争的实际是这个,如今,这三岔河大捷一出,热气球所向披靡,将这城池的作用降到最低,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他们借城墙之说行争取利之事,也就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