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页

多年来,做官若是到了大学士这个层次,一切也就有了保障,就算是犯下再大的罪过,只要自己提出致仕,也就了结了。事实上自宣德年间以来,除了丁忧和致仕,就没有以任何其他缘由能让大学士离职。

事实上,罢免大学士,是比把兵部尚书传首九边还骇人听闻的大事,对士人们来说,这种行为已经属于开天辟地的那个范畴了,或者说是毁天灭地更好一些。

可是,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而始作俑者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实际执行的人也一样满不在意,仿佛他们两个做的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般。

“反正……”正德淡淡的解释道:“朕要强行下旨的话,两位大学士也是要请求致仕的,朕一向不喜欢婆婆妈妈,咱们干脆痛快点,省点事,一次性了结了罢。”

谢迁本来就在浑身颤抖,也不知是气的还是怕的,又或是其他的情绪,反正很激动。听了正德这句解释,他身子都开始打晃了,看上去很有些摇摇欲坠的意思,李东阳上前一步,扶了他一把,他这才没有倒下。

刘健也是满面怆然,脸上的沟沟壑壑更深了,眉头拧得好似一朵菊花。

自请致仕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阁臣要是集体申请辞职,本身就是对朝局,对皇帝的威望的重大打击,皇帝是必须、也只能提出挽留的,并且还要自省己身,保证说会痛改前非,阁臣这才会回心转意。

刘健其实本来也在酝酿着这个大招,要不是想看看李东阳的反应,他应该已经把这招用出来了。谁想到今天处处被正德抢了先手,连自请致仕都变成被罢免,这叫他情何以堪呐!

现在用不用这招已经没有意义了,没听皇上说吗?他要一次性了结!仔细回想一下,刘健也明白了,皇上和谢宏一开始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提出来,主要是因为策略问题。谢宏的策略想必就是先以拖延削弱士气;然后用刘、顾二人作为震慑;紧接着再零敲碎打,杀鸡儆猴,让百官自危;最后抛出真实目的引大学士出头,正德趁势做了最后一击。

这种策略算不得有多高明,若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刘健应该很快就能看破,可在心有挂碍的情况下,他的心神大半都被对谋逆和大清洗担忧占据了,哪里想得到正德的东拉西扯之中,还蕴含了这么多后招?

刘健也很清楚,除非他不顾自身威望一言不发,否则他和谢迁今天是一定要栽跟头的,事先谁又能想到谢宏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定下了毕全攻于一役的目标呢?这个目标竟然是直指阁臣的,这得多大的胆子啊?

预想中的大屠杀是不会有了,但是这又能差多少呢?连阁臣首辅都会被罢免,尚书都会被传首九边,当官已经不是那种安全又有保障的好事儿了,何况,定罪的依据靠的还是‘风闻’二字!太讽刺了!

与刘健如死灰般得脸色对应的,是谢宏的冷笑。

风闻弹劾是文臣们的拿手好戏,给别人乱定罪名这种事他们更是信手拈来。无论是岳武穆的‘莫须有’还是某些十二可杀、十三大罪,古往今来,死在这招之下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谢宏觉得自己也不过是为这些人小小的报了一点仇罢了。

何况那些罪名也不是谢宏捏造的,很多都是确有其事。这些情报当然来自于午夜情报系统,在青楼里面议事虽是士人的保留节目,不过,想打探到太机密的大事却不可能,士人们也不傻,当然不会在公众场所谈机密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