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袁绍在经过短暂的观察之后,当即率领两万五千大军随后追杀。

在袁绍决定追杀曹操的时候,田丰也曾提议让袁绍考虑分兵青州的战术,不过袁绍沉吟良久,还是觉得尽快击败曹操,收服冀州为上,于是拒绝了田丰的提议,田丰也觉得曹操玩不出什么花样了,并没有一再坚持。

袁绍并不是无谋之辈,也没忘记李重这个变数,自己率领两万五千军队追杀曹操,也留下了张颌率领两万五千人监视李重的动作,这留守的两万五千人中就有五千大戟士。

用两万五千人占据曹操的大营,堵住李重南下救援曹操,袁绍自认为一点问题也没有,袁绍判断的没错,李重的大营确实一点问题没有吗,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毫无出兵支援曹操的举动。

第一百九十八章 十面埋伏

李重现在早就将两个大营合为一处,袁绍都杀过界桥了,驻守河岸已经没有意义了,要不是广宗县距离界桥有点远,李重都想撤回广宗县驻守了,不过李重还是让廖化带兵三千驻守广宗县,以防万一。

李重想要撤回广宗县的原因,真是害怕张颌猛攻自己的大营,事实上李重的大营只有一万兵卒而已,旗帜都是虚设的。

曹操的计策是一路引袁绍追击,一路设伏,在界桥至平恩县的道路上,曹操一共设下九路伏兵。

除了抵挡袁熙的张辽,和张颌僵持的甘宁,曹操可以说是倾巢出动,能派出的都派出来了。

大致的军力分配是这样的,高顺带着一万兵卒前去支援张辽,张辽这里要抵御袁熙的三万大军,最为危险,所以必须要补充兵力。

本来曹操认为赵云支援张辽最为合适,但李重的意见是张辽和高顺配合默契,坚持让高顺救援张辽,曹操仔细一想,李重说的确实有道理,也就同意下来,其实曹操也知道,自己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还得同意,人家李重不是你的下属。

此外,赵云、周仓、周泰、苏由分别带领三千兵卒一路设伏。

而曹操这方面则是由夏侯惇、曹休、徐晃、还有前来支援的曹仁,各自统领三千兵马,而曹操自己率领约一万人马亲自与袁绍决战。

这九路兵马加起来共有三万五千人上下,和袁绍的两万五千人相比占据兵力上的优势。

而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就是张辽和李重,张辽加上高顺的援军一共有两万五千人,对抗袁熙的三万人马稍落下风。

兵力最为吃亏的就是李重,一万余人对抗张合的两万五千人马,但是,千万别认为李重有多高尚,赵云、周仓、周泰、苏由四人带领的兵马全是留在最后的,特别是赵云的手下,全是精锐骑兵,可以快速回援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