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见秦王默不作声,接着道:“废太后,驱逐秦国四贵,只有如此才能将权力集中在大王手上,才能让秦国有能力对抗山东六国的联合,如今时间紧迫,韩楚赵三国已经有了实际的动作,共同推举马服君之子赵括为代表,三国也有意向组建联合军队,可以说有了联合的雏形,燕国也要和赵国联姻,齐赵本就是姻亲,如此一来五国之势必然合一,秦国焉敢异动?大王如果不收揽权力,任由秦国权力过度分散,必然会使秦国遭受灭顶之灾啊!”
赢稷握紧了双拳,道:“叔卿所言寡人焉能不知,可太后和穰候等人的势力过于庞大,想要一举剪除,实在是老虎吞天,无从下口啊!”
范雎胸有成竹,道:“大王,两年,只要两年就可以容大王一一将这些拦路的势力拔除,可惜山东六国未必会给大王这两年的时间,范雎以为大王应该将私库打开,利用金钱美女瓦解山东六国,当务之急还要把楼缓放回赵国,赵国乃秦国第一劲敌,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要拖住赵国的脚步,这是对外,对内则要大王养精蓄锐,尤其是牢牢握住兵权,只有如此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废太后,逐穰候,而让他们不敢反抗。”
赢稷眼睛一亮,道:“军方之内对王室效忠者颇多,唯一可虑者武安君白起耳,白起乃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将军,寡人不怀疑他对大秦的忠心,可面对穰候,只怕也是一样啊!”
范雎和白起的关系并不好,但也知道白起对大秦忠心耿耿,进言道:“大王可以将白起外调,就让白起去攻打韩国或者楚国,试探一下韩楚赵三方的反应,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军事行动探路。”
赢稷的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脉络,对外当然要广洒银弹,腐蚀各国的官员,对内则要严峻的多,如果一个不好,自己的王位只怕都保不住,对外可以肆意一些,对内则要稳妥,自己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不能一举剪除敌对势力,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人的成功之路
魏冉在武王还在世的时候,就以自己的贤明和才华著称于世,他是文采武略全都具备的全才。他在武王的时候做到内廷校尉的高职。
在武王过世,诸子纷争的时候,魏冉站在他姐姐的一边,坚决地运用自己手里的武力,把那些企图反对册立赢稷的公子给夷灭殆尽。于是,踏着血雨与枯骨,赢稷登上秦国的王位。而做为回报,赢稷(其实是魏冉的姐姐太后的意思。)封他舅舅魏冉做了将军。当年赢稷才六岁,秦国的国政从此尽掌握在魏氏姐弟手中。
按照秦国和赵国的协议,赵国人楼缓要到秦国任丞相。而赵国对这个楼缓是很忌惮的。于是,为阻止这个楼缓成为强秦的丞相,他们放出了谣言来说楼缓是赵国安插在秦国的奸细。秦国自然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当然,楼缓的相位不仅不保,就是生命也差点丢掉了,被一直幽禁在咸阳。
在这样的情形下,太后在儿子那里举荐了自己的弟弟魏冉出任秦相。赢稷有能说什么呢?魏冉顺利地成为了秦国的国相。
魏冉做上秦国的国相,固然有他姐姐的因素,但是魏冉自身的才华也是重要的砝码。他在担当相国的职务后,深深知道做为一国之首辅,为国选拔人才那是职内最重要的事情。于是,在战事频发的背景下,能够发掘出一个将才甚至是帅才那真是秦国之幸。而选拔将帅的最佳途径,魏冉认为是在基层的军官中寻找。
于是,在秦军的训练场上,可以经常地看见魏冉的身影。他和那些伍长、什长聊天,看他们中有没有足以担当将佐的人选。果然,在那些秦军军官中,魏冉发现了几个很有潜质的人才,他们足以胜任千夫长、万夫长、大良造之类的中高级军职。
只要有空,魏冉就这样在秦军的各营地转悠。而在有一天,有一支秦军的气势震慑了我们曾经做过将军的魏冉。
魏冉看见这支部队静止时如泰山巍然,号令一下,又犹如猛虎下山,在猛烈的军事动作后又可以收发于心。他们面对比他们军力强大得多的对手,这支部队也是毫无畏缩之意,更无仓皇之态。这个发现让魏冉非常地惊喜,他觉得自己寻觅多时的绝顶的将帅人才就在这支部队里。
这支不对的长官名叫白起,而白起当时的军阶是很低的百夫长。白起当时指挥千人队也只是受指派的临时行为。在和白起畅谈了一阵后,魏冉更加坚定了这个白起就是未来秦军的主要统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