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页

与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所不同的是,装甲航母实际上并不会比普通航母增加多少的装甲重量。因为就算普通航母不在飞行甲板处铺设装甲,其自身该有的水平防护也是少不了的;否则对方一发延时引信炸弹下来,轻则动力舱报废,重则弹药库殉爆,直接就在海面上成为了一朵炮仗。装甲航母只是把本该布设的水平防御给抬高到了飞行甲板上,并在机库周围加了一圈轻甲,以防止本舰在大角度落下的炸弹面前出现如同沙恩的上装一样的天窗。至于载机量的问题,只要机库面积足够,装甲航母一样能带为数不少的战机;大凤号的机库就比埃塞克斯的还要大,如果日本舰载机也能像美国那样折翼的话,其搭载量绝不会比后者少!

当然了,装甲航母也有它的弊端。抬升到飞行甲板上来的主水平防护大大提高了战舰的重心,连同机库装甲一道使得其g值直线降低。而一旦遭受来自水下的鱼雷攻击,则势必更将陷入远较同吨位常规航母更加为巨的倾覆危险。面对这一问题,清英的解决方法是加宽舰体,并在水下设置防雷突出部,如此便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g值的不足。虽然这又会带来相当程度的航行阻力,但对于手握球鼻艏、大方尾、尾板三大流体开挂神器,且拥有极其强劲的动力子系统的清英而言,这根本不用付出多少代价就能轻松搞定。

其二,便是清英剽窃历史上英国人的发明,在宽阔的直通甲板上又多加了一条斜角甲板了。虽然斜角甲板是英国人在喷气机时代才在航母上做出的发明,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项创新在螺旋桨时代所同样具备的巨大效应。有了斜角甲板之后,在降落中未能勾住拦阻索的飞机就能从另一条跑道上立即拉起复飞,不会撞在拦阻网上受损,更不会和前方停放的飞机发生灾难性的相撞。除此之外,拥有斜角甲板的航母也能同时实施飞机的起降作业,出勤效率较单一甲板的航母有了质的提升。由于这段斜角甲板并不算长,在重量上所付出的代价也完全能够接受。

最后,清英为这级航母规划了一个总面积足够大的双层机库,且单层高度也得到了不低于48米的保证。由于这一位面的德国科技力量已经大大领先与历史同期,就连始作俑者的清英自己,也无法判定德国的航空技术会在今后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一旦今后德国出现令他始料未及的强力飞机,而航母的机库高度又不够用的话,那才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二战英国的光辉级航母就因为机库高度只有427米,无法容纳喷气式飞机上舰,最终只能黯然退出海洋的舞台。

1926年末,2艘依照这些理念建造的重型航母相继下水,清英将它们分别命名为“齐柏林”和“埃克纳”,用于纪念这两位曾经为德国的航空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工程先驱。由于该舰铺设了长达180米、宽20米的100毫米装甲飞行甲板,且水下多层防雷装甲的总厚度也达到了80毫米,设计航速33节的齐柏林级的最终标准排水量高达31万吨。当然了,德国海军对外宣称的吨位则是条约框架下的27万吨。该级舰采用更适合大西洋作战的封闭式机库,飞行甲板总长度超过270米,在放飞战机上拥有较同时期各国航母都无可比拟的优势。

为了不引发对手的怀疑,清英同样在这款航母的上层建筑前后装备了4座双联装254毫米主炮。不过,这些炮塔却都只是杵在甲板上的空架子,不仅没有任何的炮井伺服机构,就连炮塔内部也是空空荡荡,根本不具备战斗力。清英的用意相当清晰,这些火炮就是做给列强海军看的;一旦战事爆发,这些火炮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干净地拆除。

第657章 危机导火线

鉴于齐柏林级装甲航母已经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水平,德国海军随即在1927年通过了再追加建造3艘其改进型的决议,将条约中所规定的15万吨航母上限尽数用尽。预计到1930年,德国海军就将拥有1艘轻型航母和5艘重型航母,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其实际战力却无疑是极为强劲!

随着德国海军的航空化倾向不断推进,先前一直留而未发的轻巡洋舰便也被提上建造的日程了。根据清英所提出的作战需求,德国的轻巡洋舰将并不以和敌方同级别舰艇炮战为目的,而是担任驱逐舰队的领舰,同时为舰队撑起一片足够密集的防空保护伞。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德国海军推出了全新的柯尼斯堡级轻巡:该级舰没有装备6英寸(152毫米)级别的常规火炮,而是装备了多达20门的128毫米火炮。10个双联装炮塔在战舰的中轴线和舷侧各布置6座和4座,其中首尾的6座为历史上亚特兰大级的三层背负式,两舷的4座则呈平铺状。而为了满足近距离上的防空需求,该舰还将配属10座四联装40毫米高炮。无论是对空射击,还是消灭视野范围内的驱逐舰,这款标准排水量6800吨、设计航速32节的轻巡洋舰都将拥有极为出色的表现。

而在炮灰驱逐舰上,德国海军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从条约签订之日起,德国海军新开工的驱逐舰便有着完全相同的模板:标准排水量2100吨,拥有能够远洋作战的可观航海性和航程,舰上以前1后2的形式装备3座双联装128毫米主炮,舯部设有2座四联装600毫米鱼雷发射管。由于动力技术和焊接工艺的持续发展,这些炮灰们的其他性能也是与日俱增:其航速从最初的34节提升到了36节,续航力从5000海里增至6500海里,防空火力则从6挺机枪增加到了12门40毫米高炮。从1925年建造的驱逐舰起,德国设计师甚至在其核心舱地段敷设了可抵御自身主炮的装甲:60毫米内倾的主装和25毫米的水平,构成了一个可在正常距离上对5英寸sa弹免疫的装甲盒,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驱逐舰都无法做到的恐怖手笔。流体力学大法和强悍动力系统所带来的大规模双重减重,是德国设计师能够在驱逐舰上也铺设装甲的核心源泉。

至于潜艇,德国海军就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提升其性能了。因为在柴油机+蓄电池作为动力的时代背景下,潜艇的性能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而涡轮潜艇的技术又很不成熟,历史上二战德国所研制的瓦尔特型潜艇仅有开拓之意义,而无实际的功绩。此外,以声呐为代表的反潜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让一战之后的潜艇没有了当年那种笑傲大洋的潇洒之气;二战德国潜艇部队虽然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果,但其自身艇员的死亡率也高达70,高居所有参战国的军种之首。毕竟战机坠毁后飞行员还可以跳伞,装甲兵从被击毁的坦克中爬出更是屡见不鲜,而要是潜艇被深水炸弹击沉了,几十名艇员就只有葬身海底这一种结局!这种人员的高昂损失,对于花费大量金钱才将其培养出来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件极其违背战争经济学的事情。

有鉴于此,清英便只是在战术上对潜艇部队进行革新了。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遥遥指挥一支大海上的狼群变得愈发可以实施起来,而这一位面中德国在摩洛哥和冰岛的基地,也能为德国潜艇提供理想的补给。

平静的时光总是过得异常迅速,很快的,酷暑的燥热便随着秋天的深入而不复存在。1927年10月24日夜晚,正当清英如平常一般结束了工作,与家人在花园中散步的时候,首相伯尔曼却出乎意料之外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陛下,刚刚从纽约方面传来的消息,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今天突然出现了如同雪崩一般的暴跌:截止到今天收盘之时,已有超过1200万股股票被持股人疯狂抛售,这几乎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数字。”伯尔曼语速迅疾地开口,呼吸中也带上了几分凝重的急促,“这种状况极为反常,根本不符合常规的股市波动,我担心,一片裹挟着暴风雨的灾难性阴云,正在向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飘来了。”

听得伯尔曼的话语,清英心中骤然一震,他蓦地松开了和妻子十指相扣的手,一把将伯尔曼手中的电报抓到了眼前。借助皇宫花园中的路灯灯光,几行细小却又刺眼的文字便如同一个个楔子一般扑入了他的心间。“立即把经济国务秘书沙赫特召进皇宫,20分钟后在我的书房内举行会议。”清英断然开口道。看着首相匆匆离去的身影,清英心中许久不能平静,历史上在1929年才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现在竟然提前降临到这个位面上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