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觉得,这事情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赵王是个聪明人,不可能为太子虚空画饼就诱惑了过去。”
“但愿吧。”杨广有些无奈道,在这件事情上,说来说去,其实最终做决定的不是太子也不是他晋王,甚至不是赵王,而是天子。如果天子真的要封赵王为太孙,那谁也改变不了。
大兴宫,皇后寝宫立政殿。
略显肥胖的太子不时的拿手帕擦着头上的汗水,正忐忑不安的望着皇帝和皇后。
“立赵王为太孙?”皇后独孤氏手里捧着一个玉如意,不解的望着杨勇,“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个。”
太子尽量装出一副痛心的样子,“当初元妃回家省亲路遇车祸,须弥因此浪落民间,元氏从此郁郁寡欢,后来更是患上心病暴毙而亡,偏偏有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却谣传说元妃乃是云氏下毒谋杀。幸天可怜,须弥认祖归宗,重回膝下,可外面那些谣言传到他耳中,让他一直以为元妃暴毙是被云氏谋杀,因此回京以后也一直对我有成见,我数次让他回东宫,他都推辞不肯。父子之间,如此关系,实让儿臣心中难安。可这事也不能怪他,都是造化弄人。儿臣思来想去,特向父皇母后请旨,请下旨册封须弥为太孙,如此一来,当让须弥明白,我对他是一片直诚实意。他虽然流落民间多年,但如今他回来了,他依然是我的嫡长子,将来我若能继承大统,他就是我的太子。等我百年之后,到时王朝将交到他手上。”
这番话说的杨坚夫妇都有些感动起来,他们之前讨厌杨勇,其中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对云氏和云氏的几个儿子的讨厌。独孤氏甚至想过,假如将来杨勇继承皇位,难道要让云氏子当太子?
“儿臣只希望能与须弥父子和睦相亲,儿臣也知道须弥虽然多年在外,但却是个有本事的,能文允武,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只要父皇和母后允许,将来陛下可以直接把皇位传给须弥,儿臣甘愿当个逍遥太上皇即可。”
杨坚听到这话,眼睛却不由的都瞪大了许多,他转头与独孤皇后目光相对,各自眼中都不由的闪过一道流光。
第352章 太子、太孙并立
“陛下,臣坚决反对立太孙,这根本就是史无前例,太子既在位,又何须立太孙?国不可无储君,但国家也不能有两个储君并立。”
太子奏请天子立赵王为皇太孙一事,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师,许多官员第一耳听到之时,都以为这只是无聊之人的谣传。李纲是太子洗马,为人正直,很有学问,为杨坚选用太子的老师,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太子洗马,本意为在太子马前做先导。不过虽然天子重其品德才能,选为太子老师,但太子却不喜李纲,因此东宫机密之事,他这个太子师实际上却多不得知。根本不知道,请立太孙,实际上是由高颎为太子所谋划,然后由太子亲自向皇帝皇后请求的。
今日朝会,并非朔望,但天子却将朝会选在大兴殿中召开。许多敏锐的朝官,马上就感受到也许立太孙不是谣言而是真的了。
果然,朝会一开始,太子立即第一个上奏,请立赵王为太孙,而紧接着兵部尚书柳述、刑部尚书戴胄、上柱国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等纷纷附议赞同。
李纲一见这个结果,却没有和太子保持一致立场,反而是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坚决反对此事。虽然太子不待见他,但李纲却是尽忠尽职的为太子着想。这所谓太子太孙太叔太弟,通通都是代表着储君的意思,那就是皇位的接班人。皇位的接班人自然只能有一个,不然天下还不得大乱。因此既然有太子,那为何还要立太孙?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太孙同样是皇帝的继承人,没理由现在有一个太子做储君,又立一个太孙,难道要让太孙做下下任的皇位继承人?这不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吗?国家只有能一个皇帝,自然也就只能有一个储君。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太孙,但那都是在太子已逝,而皇孙又已成年的特殊情况之下。太子死,继立太孙,这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继承制。他想不明白太子为何有些一举,但他就是坚决反对。
易风今天很低调的跪坐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对于皇帝把立太孙之下摆上朝堂,他也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看来,杨勇是真的想让他当太孙,毕竟这件事情对杨勇有好处。可皇帝却没有必要有太子再立一太孙,尤其是易风认为,太子被废已经是必然,只不过皇帝可能要等到北方战事结束后才正式废太子。既然皇帝要废杨勇,那就更毫无必要这个时候来立他为皇太孙了。毕竟,如果杨勇被废,他这个太孙当然也不可能保留的。可现在皇帝偏偏把这事拿到朝会上来说,还把今天的朝会摆在了大兴殿,这里面就有些暗示的含义了,大兴殿是皇帝举行朔望大朝会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