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辉给颍王赵顼详细的分析了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不同及其特点,这方面的东西,他以前也多多少少向赵顼提起过,但他知道这份策论不光是颍王赵顼要看,英宗赵曙和朝中韩琦这类重臣也要看,所以这次写策论就是把这些东西整理起来详加解释,好让大宋的统治阶层能够明白其中两种文明之间的不同。在汉唐时期还可以达成一定的和解来换取和平,但是像现在这样辽国和西夏的状况,大宋和他们绝对没有和平而言,只剩下你死我活,即便在这一代决不出胜负,今后双方的子孙也会决出胜负,好让那些类似于文彦博这类妥协派的朝廷重臣在“辽宋太平”、“夏宋和解”的春秋大梦中醒过来。
王静辉自信这篇策论最终能够说服英宗赵曙脱离妥协派为他编织的童话,能够现实的面对大宋与辽国和西夏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份策论中最大的诱饵便是那战争岁月每年追加的一千万贯的军费。要想把这一千万贯的军费节省下来,唯有在连续几次对外大的作战中,给予敌人最猛烈的重创,才能使其长时间的不敢再来入侵,并且对边境敌国军队的挑衅行为要严厉打击报复,这样才能赢得敌国的尊重。在王静辉的眼中,发动一次花费三千万贯的对外报复作战,能够换来十年的太平,这样的买卖是及其划算的,他相信这笔帐对已经穷疯了的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朝廷重臣来说,是能够分得清轻重的。
王静辉看着这篇写好策论后,心中不断的嘀咕着:“是不是有些太露骨了?这可把孔圣人的忠恕之道给丢了个一干二净啊!希望朝廷中那些专讲仁义道德的老家伙们能够开窍,不过他们看不到这份策论会更好!”他现在已经是驸马外加宝文阁学士,言行举止都可能被知谏院和御史台的老家伙们给抓到把柄,这么一份违背孔圣人治国之道的策论要是流到他们的手里,王静辉可以想象自己老丈人赵曙御案上的弹章该如开花的芝麻——节节高了。
不过王静辉在策论中还是选择了对西夏积极防御从策略,毕竟现在大宋的财政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趁势给西夏沉重的打击固然能够让人解心头的郁闷之气,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双方战争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大宋略微占优,把西夏的国主干掉,并且还捎带了西夏最精锐的部队,名声上好听,趁机把那近三十万贯的岁贡给免了,也是对于胜利者的奖赏,况且这两次冲突让宋朝也收获颇丰,击杀西夏国主谅祚后,西夏精兵失去战斗欲望尽数溃退,所遗留下来的粮食、马匹、军械等辎重无数,而第二次战争更是让大宋收获的更多,两次战争加起来,仅仅战马便足有万匹,还有几千匹受伤的战马,还有几万俘虏更是宋朝对外作战中少有的事情。
王静辉从赵顼的信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对于粮食马匹等战利品自会有人来处理,但他可不能白白便宜了这些俘虏,便写信让赵顼通过老丈人在这些俘虏中寻找养马高手,其他的俘虏全部充当苦力,用来修正构筑宋夏边境上的城池等军事建筑,并且还建议让这些俘虏修建从延安府经河中府直达西京洛阳的驿道,以便改善大宋对西北的陆路交通状况,这也有利于大宋在与西夏再次发生战争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将兵员和各种物资补给源源不断快速的运送到西北战场,也能繁荣西北的经济状况。
由于是使用俘虏修建驿道造价低廉,大宋马贵,只要将那些战场上捕获受伤的战马养好赏转手在大宋市面上出售,其所得资金可以补修建驿道的资金窟窿,朝廷可以花费很少的资金便可以极大的改善西北与中央的联系。如果西夏来索要俘虏,就让他们拿钱来赎还,那些被抓到的西夏贵族统兵将领可以“卖”个好价钱,两者相加这筑路费用又多出一块来,正好“人尽其用”!
王静辉不知道自己的老丈人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看到这份策论会怎么想,他这样做虽然对俘虏是有些不人道,但却是对大宋有莫大的好处,这些精锐的西夏士兵就是被西夏赎还回去,他们所受到的折磨更能震慑西夏。“只准西夏虏获我大宋子民在西夏充当奴隶,在市场上买来卖去,难道我大宋不可以这么做吗?!”这便是王静辉这份策论最后一句话。
第九十八章 俘虏
福宁殿中,英宗赵曙用手指轻磕御案的桌面,眼神却盯着王静辉送来的策论中最后的那句话,眼中不断闪现愤怒、沉思的眼神。御案之下两侧站立着颍王赵顼、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和欧阳修等几个参知政事,王静辉的策论他们也都读过了,策论写得非常好,不过就是对后面有点不同的建议,本来役使俘虏修建城池等笨重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筑路也好说,不过就是这“赎买”敌国中高级将领这条,实在是有些……
现在所有的大宋顶级官员对于宋夏之间的关系都不保有什么幻想了,毕竟驸马的策论和奏章已经把事情说的很明白了,两次对西夏的防御作战所取得的空前胜利,还有西夏的社会制度使得宋夏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和平的机会,几个月前枢密副使文彦博也因为自己的言词而引咎辞职调往他地了,现在还有谁站出来说宋夏和解?就是原来最温和的大臣也主张对西夏积极防御了。
两次对西夏作战的胜利多少给已经继位三年的英宗赵曙舒缓了许多压力,现在整个敌国虽然还是繁花锦簇,但身为帝国的统治者,他知道在这举世无双的繁华之下,隐藏了太多的隐忧,并且已经积累到快要爆发的边缘。现在的大宋已经不是真宗时代面临外族入侵的危机了,而是大宋内部百年来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不过现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此赵曙的心中还是颇为得意的。
英宗赵曙看着王静辉的这份策论,他知道驸马在策论中所写的对大宋都是有莫大的好处,考虑的也非常周到,但如果真的按照驸马所言,把这些俘获的西夏精锐士兵明码标价“出售”,这由此而引发的言论也是让人吃不消的。他心中也明白,自他继位来,除了身边的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拥立之重臣在旁边的辅佐外,就数自己的驸马出力最大了,不仅在濮议角力、抗灾防疫中居功甚伟,在治国策略上也是别出一格,大宋的内部矛盾正在缓解,这也是自己听从驸马意见实施后得到的,最重要的是驸马还救了自己一条命。
对于驸马王静辉,英宗赵曙心里面的感觉是非常矛盾的:驸马是个商人,却不是以为追求财富;他是个才子,但很少听说他和其他著名的文人有什么过深的来往,也就是为苏洵治病而和苏家三父子走得比较近些,但从来没有和现在的士子一样留恋秦楼楚馆;他既不爱财,也不爱名,唯一一次见过王静辉极力争取的事情便是和自己女儿蜀国公主赐婚,为此竟然考了个状元,并且还认了宰辅韩琦为义父,这份执著连赵曙自己也不仅动容。
想到王静辉为了娶女儿而付出的一切,英宗赵曙忘记了自己还在福宁殿中和群臣正在讨论关于西夏的事务,嘴边不禁露出了一丝微笑:“真是个痴人!”赵曙心中想到。
御案之下的群臣对于英宗赵曙脸上露出的微笑,感到十分迷惑不解,还是宰辅韩琦反应比较快,知道赵曙好像是走神了,便轻咳一声说道:“圣上,老臣以为驸马文中的几策都十分中恳。从俘虏中选出养马和技术工匠,严禁其返回西夏这也是让西夏更难恢复元气,并且我大宋养马比那些辽国和西夏人养马确实差了很多,选其养马人给大宋养马也是个非常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