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这么提出意见的人在华州也只有刘十二才能这么说话,江峰也不在意,反倒是笑着解释说道:
“先生有所不知,行军打仗,军心士气,装备器械,天时地利,都是胜负的关键,本王看来,种种因素,我华州兵马并不缺少,但是这强兵却只有血与火之中方能产生,华州儿郎各项都是顶尖,就是少上战场少经历练,这样的兵丁,见不得真章,不在这首战历练,又在什么时候?”
听到江峰这番话,刘十三在心里面叹了一口气,虽然是心疼那些年轻儿郎的性命,但也是知道,这等举动是成军的必须,无可奈何的事情。
双方的军队在靠近,辽镇的马队更是一鼓作气的冲了出去,在最前面的就是李亮率领的决死的骑兵,华州兵四百一队,每四队一团,不过这个团的编制总是被人习惯性的叫做大队,对应那个队的编制。
华州的军队因为火器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火铳只有整齐同一步调的发射,才能在一个面上形成最大的火力密度和杀伤,所以对于士兵们行进的脚步和队列要求的极为严格,当然,队列训练是让士兵们懂得服从命令,知道自己是组织里面的一员,甚至是体能的训练都有极大的好处。
这般的训练下来,士兵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丝毫不乱,伴随着鼓声的敲击踏步向前,明军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说起来此时的戚继光还刚刚是个小孩子,所谓《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写出来还早,当然了,在这个时代,能不能写出来还未可知。
在这两本书里面,戚继光就多次的强调说,在战场上,凭着个人的武勇是毫无用处的,有道是“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迸或退。”
戚继光当年练兵的时候,就是发现原来的卫所士兵和大明的军队委实不堪战,所以才自己招募矿工乡民训练成军,这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明军到了此时若干年的太平和敌人的弱小,让他们已经是不习惯这样的军阵之战,野战浪战已经是常态了。
所以到了后来,戚继光要专门的写书来强调这个问题,此时的战场就是这样,明军朝前走的人马,开始走的还算是整齐,到了后来,有的快有的慢,最前面的队列已经是歪歪扭扭不像样子。
看着对面的华州军浑然一体,好像是山岳一般的压过来,随着距离的接近,每一步踏出就好像是八千多华州同时迈出那一步,地面微微的震颤,虽然双方还没有面对面的交锋,气势上这八千华州军已经是完全的占据了优势。
大家都是已经忘了,明军的人数,完全的多于华州军,华州军不过是八千人罢了,但是这气势,好似山岳。
明军的士卒看着对方的甲胄兵器,再看看自己身上的棉甲,还带着些锈迹的长矛和刀斧,更是心里面打鼓,有些人的脚步就慢了下来,有些人还在给自己打气,要上前战斗,这下子前面已经混乱成一团。
因为华州军的火器缘故,所以双方的距离一直没有太近,李亮的决死马队一直是冲在队伍的最前方,李亮没有获罪的时候也是辽镇的参将,自然懂的观察胜败局面,这来来往往几下子下来,知道怕是戴罪立功是没有什么指望了,只求死在战场上,战败的罪过不要牵连到家人就是。
开始的马匹就已经是有些跑开了,这时候只要抽几鞭子马匹就开始疯跑,六七百骑明军这时候倒是展现了少有的武勇,几乎是一往无前的冲向了面前的华州军阵。
在华州军最前面掌旗的骑士已经是停了下来,站在那个点上,他停下来的同时,华州军的军阵开始慢慢的展开,由原来的浑然一体逐渐分成了五个步兵团,然后每个团之间的距离也是慢慢的拉开。分成四百人的队。
这样阵线已经是逐渐的拉长,变成了正当面有三个步兵团,后面有两个,而那名掌旗的骑兵就是站在前后的中心上,这个骑兵不光是引导,而是充当一个定位的点,华州的一切讲究使用,没有什么专门为了仪仗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