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日一长,除了沉心创作的贾思勰,他的挚友几乎都知道了高澄对他以及那部农书的看重。
再也没人敢去打扰贾思勰。
这些都是后话,高澄确定了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的选官制度。
并再开朝议与群臣商讨,高澄将自己的良苦用心说得明明白白,碍于他的权势,也没有人敢从中挑刺。
于是高澄又命人将这一选官制度布告天下,供众人评议。
作为主要选官途径的科举制,仅凭只重才能,不看出身这个原则就能赢得无数人的支持。
但也也有许多人提意见,都觉得三年一考太长了,希望高澄能酌情缩短,改为两年一考,甚至一年一考。
高澄对于这些意见一笑置之:想得美,官员俸禄可是我来掏。
嗯,小高王已经完全将国库看作自己的私产,也算别样的一心为公了吧,毕竟公家的,都是他私人所有。
也有人建议每次录取人数少一点,这样就能做到一年一考,多给考生试错的机会。
但吝啬的小高王怎么可能答应,真以为组织科考不用花钱。
提到开销,高澄真真正正犯了难。
开科举本身对于高澄来说并没有难处,整个东魏都是他们父子的一言堂,刀斧加身,谁敢明着反对。
真正难点在于设立县学、州学这二级官学以及在各地推广蒙学的开销。
东魏财大气粗不假,当年向佛教化缘,户口收获用来养军,搜刮开的钱粮也早就耗用完了。
而河北搜检来的户口,所得税收也用来在河南、河北开办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