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九垸行

李世民只是在船上乘坐了一会儿,就体会到了这种水上交通规则的好处。

主灌溉沟渠的河道很宽,河道旁边的水泥路也不窄,可供数辆马车并排通行,整齐的护路林和护河林,早已长到了数丈高,可以在夏日的时候避免路面被太阳暴晒,也能随时为路上,或河道上的过路人遮阴,整个交通环境看上去,比关中还好的多。

河道两岸,一排排砖瓦房屋的村落,如刀切一般整齐的稻田,飞快的在李世民等人的视线中向后拉,河面上,扑面而来的是稻花的香味,也难怪这里的稻田会如此高产,就田地里稻苗的茂密程度,在任何种稻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

“老爷,最多还有月余,这些稻田就要收割了,据说今年大多数农户的亩产能够达到九石干稻谷,试验田那边,预期目标是亩产十石干稻谷。”见李世民关注着沿岸的稻田,长孙淳解释道。

“九石干稻谷,那就是七八石大米了,看来,此地百姓,只种三十亩垸田,也比其它地方种植八十亩永业田的产出还多,密卫的奏报所言非虚啊!”

听李世民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生关中世家,从来没有下地干过活的韦妃接话道,“那老爷为何不让此地的百姓,也像其它地方的百姓,也种八十亩地呢!反正这几天您不是看过很多地方,都说是可以开发成高产垸田的好地,咱们大唐不缺地啊!”

闻言,长孙淳忙道,“这垸田里的地想要高产,就需要费更多功夫去打理,其实每户种三十亩地,已经是极限了,这三十亩地,百姓最多还只会种二十五亩水稻田,因为种植双季水稻,需要抢天时,虽然种好了之后,百姓们会稍微清闲一些,但是抢种,施肥整田的时间,是非常忙的,如果错过了时间,可能就无法完成双季种植,而让他们种植八十亩水稻田,那么,即便是耕牛农具足够,他们也只能胡乱播种打理,最终的产量,其实跟种植三十亩差不多。”

“那朝廷只给他们三十亩地,比别处少了五十亩,他们会乐意吗?”

长孙淳笑了笑,又答道,“乐意啊!而且是非常乐意,地可不是给的越多越好,在民力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能够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土地的数量,就是最恰当的。

现在,只有别人羡慕本地的人,只种三十亩地,就能有好收成的情况,没有本地的人羡慕别人种植八十亩地,也不如自己的收成的情况。”

长孙淳的这番话一说完,李世民的眼睛突然眯了起来,他想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李唐立国之后,因为地广人稀,是以,将永业田,口分田的数量分的特别多,超过了历朝历代,许多府兵家庭,还因为有军功,会额外的赐田,导致了很多百姓家里需要种植一百多亩田,而这么多地,百姓们真的种植的过来吗?

实际耕种过几次田地的李世民觉得,肯定有许多丁口不足的家庭,是种植不过来的,然而,此前朝廷,却每季都会按照划分的田地数量,去征税,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一种情况出现,家里丁口不足的人家,只种了少部分地,却要交足所有田地的税收。

而且这个现象,可能非常普遍的存在,至少占所有农夫家庭的六七成以上,就比如孙享福刚穿过来的时候,他家就并没有将朝廷划分的所有永业田耕种开来,一户人家,在农耕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没有三个以上的青壮劳力,是不可能将八十亩以上的田地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