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叔叔,明国很冷吗,为什么港口在大批输出煤炭?”
“并不冷,至少在澳门和大员并不冷。”
克劳利的问题有点深奥,十七世纪的老威廉怎么可能有工业化和煤炭之间关系的认知。想了想,老威廉最终说了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或许是军火工厂和铸币工厂的原因吧。伯爵需要很多火枪和大炮来维护领地安全。”
克劳利再次扭头,看了一眼规模庞大的运煤队伍,暂时压下心头疑惑,接受了老威廉的说法。只是他私下又小小修改了一点:“不是维护,是扩张领地。”
很快,滑杆队伍来到了崭新的鸿基堡西门。
现如今的鸿基堡,至少在外围,已经是一座正规的明式城池了。通体由红砖砌成的城墙大气而又厚重,即便不算城头的火炮,也给人一种敦实安全的感觉。
城门口照例有军队在把守,而且人数不少,沙袋和铁丝栅栏一应俱全,战备态势很明显。
原因嘛,还是这个年代信息传递缓慢所造成的。
虽说不久前在国都升龙府签订了合约,但是条约从签订到生效中间有个过程,这就导致安南人目前依旧没有撤军——上次短暂交手溃败后,安南人随即从峥江一线抽调了不下三支,总数约万人的军队部署在了鸿基外围。
进出城门的人数不少,城门口的盘查也很严。
总得来说,本地土著想要进城的话,难度会高。而明人进城就很方便,因为大家都是有证件的。
关于证件,普通人是加了盖章和编码的硬纸卡,而像老威廉这种的,则拥有外交部出品的牛皮封面a级护照。
a级护照数量稀少,都是颁发给经过认证的各路荷奸葡奸西班牙奸。护照上的内容和后世区别不大,尤其是彩色大头照片,颇为传神。
持有a照的老威廉轻松带着克劳利进了城。
考虑到军事方面的原因,鸿基堡总面积并不大,这样利于修造和防守。事实上,鸿基堡连大明许多小县城都比不上。准确的说,这里就是一座大号军营。
克劳利进城后,一眼就将堡内看了个通透。
整个鸿基堡划分了4个功能区:军营,军械,仓储,以及行政区。齐整划块的城池内部,统统用笔直的煤渣路分隔开,看上去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