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在民国之后,袁公堤由于城市改建而逐渐消失在长江岸边,但是历史记住了这道堤坝,袁火昌的名字也由此留在了地方志和府志上。
造桥修路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永远是高大上的选择。
比起张良萧何这种名垂青史的少数派,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寻常官员,假如想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么造桥修路基本就是这些官员唯一能选择的路线了。
无数鲜明的例子都阐述了这一路线的可能性。
蜀郡太守李冰。千百年后,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其他政绩,然而就是靠着修造都江堰,这位太守老爷硬生生从秦代被人传颂到了明代……乃至后世的课本,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是重要知识点。
古人太明白这一套了,尤其是饱读史书的官员。
当然了,大型工程不是那么好做的。古代遍地水患,真正能修成功的水利工程,比起茫茫多的官员数量来,那都是凤毛麟角。
主持者想要完成这种工程,不但要有大毅力、大恒心、还要有极强的社会统筹能力和筹资能力。
袁通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君不爱财,唯爱名。所以自从上任以来,他就打算修一道堤来给自己留名。
而就在袁老爷做了许多准备,到今年打算放手一搏时,历史上没有过的南老爷,找上门了。
对于早已把大明天下当成自家地盘的穿越众来说,出资给武汉市修堤,那就是给自家修堤……堤坝修好又不会跑掉,现在不修,过几年“建国后”不还得修。
现在上马工程,不但能稳住大批处于死亡线的贫民,还能顺便拉拢当地派系,借此构建地下势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至于站在台前的袁火昌由此得到名声……穿贵老爷都是球主了,自然不在乎那点虚名,该是人家的就是人家的。
关于这方面,穿越众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几年前,某些人就通过投资修堤,拉拢过想要青史留名的松江知府方岳贡……轻车熟路,老司机了。
而这一次南老爷上门,表态要承包工程之余,提出的种种好处,对于袁老爷来说,确实是无法拒绝的:南老爷不但允诺了10万两现银,还允诺了10万斤水泥。
另外,南老爷还允诺,将袁老爷原本计划中的江堤修造得更宽更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