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越三家抗魏的计划,终究难以成事,苦守上元,到底还是难以抵挡住魏朝虎狼之师的大举猛攻……那么向魏帝李天衢低头,降从于魏朝以求保全性命?这个想法,徐温从来就不曾有过。
当年魏朝任命据地叛离的田頵,将他掌控的领土划入己方势力版图之内,徐温做为吴国使臣,便曾出使表达强烈的抗议……然而通过那次机会,他与李天衢那当世枭雄亲身接触,便能隐约的感觉到对方身上透着股难以捉摸的气质,他很难让人看得透,却又十分善于揣度人心。
就算对待敌国民众,魏朝军旅军纪严明,尽可能做到秋毫无犯,所以魏帝李天衢在各地民间的风评甚好……可那只是针对老百姓,通过徐温的了解,也知道李天衢对待他所认为心怀鬼胎的文臣武将,出手那可狠着呢……
那蜀国权臣王宗弼又落得个什么下场?他软禁蜀帝王衍乃至后妃宗亲,胁迫其交出皇帝玺绶,便上杆子去向魏军乞降谈判,然而魏帝李天衢反手就把他给办了,直接将王宗弼交给川蜀百姓处置,结果让其落得个被积怨极深的川蜀百姓群体手撕。
何况还有李振、高郁、张全义……等魏朝开国功勋,也都因营私结党、仗权敛财等罪责,李天衢遂动用雷霆手段,大举清洗,肃清了那些为他打天下的近臣。
徐温扪心自问,就算与蜀国王宗弼同样是势倾朝野的权臣,自己却更注重民生,绝对不会竭泽而渔的盘剥祸害治下百姓……可徐温很清楚自己犯上弑君、挟主弄权,又已经暴露出成则进取中原,不成则南北对立的野心……似李天衢那样的雄主,又怎么可能容得自己在魏朝立足?
所以苟活乞降,无非是枉自受辱,到头来还是不得好死……按徐温想来,那么也莫不如采用自焚这等君王覆亡之时,也显得更为悲壮的方式来自我了断性命。
然而徐温凄凄惨惨的又走出数步,已是万念俱灰,忽然心头却倍感悲凉……他也不由得暗叹道:
询儿、诲儿、谏儿……我膝下五子,正妻妾室,还有义儿知诰也注定是在劫难逃……但是他们大多都在宣城,可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今日我却也只得孤零零的一人上路了……
第1133章 徐温之后,就轮到徐知诰了
徐温根本就没指望徐知诰坐镇的吴国都城能够抵御住魏朝大军的攻势,升州上元既已失守,那么宣州宣城早一时、晚一时,也必然会被敌军攻破。
这就是个死局,根本无从化解……徐温是个出色的阴谋家、野心家,却也算不上高明的谋略家。何况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尝试过图谋对抗魏帝李天衢,但是野心与计划已被看穿,计划相继失败,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明知对方意欲何为,徐温深知败亡已是不可逆转的了。
徐温心中感叹,当年自己在追随先主的三十六英雄当中,不过就相当于是个小老弟,起初功绩平平、声名不显。虽然因言谈举止颇显威严,而又被人唤作徐瞋,但那时要震慑住在道上厮混,做贩私盐勾当的江湖汉子尚可,与吴国其他战功赫赫的元勋相较,可就显得有些不起眼了。
也是后来杨行密发觉徐温虽然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但为人机警干练,尝能谋而后动,便对他愈发重用。从那以后,徐温便如忽然开了窍一般,非但常常参与军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手段也是愈发的厉害……
回想往事,徐温本来既感到庆幸,又十分的得意……当初先主杨行密,也是个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的主,他察觉到自己的小舅子朱延寿有篡权夺位的野心,甚至可以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假装自己患了眼疾,就连妻室在自己的面前与男子勾勾搭搭都能装作视而不见,最终使得朱延寿相信他当真打算让权托付,赶忙前去觐见,便落得个被杨行密设伏诛杀的下场。
似杨行密那等枭雄,却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提拔重用的属下,以后会发动兵变弑杀他的长子,并将他的次子视为控扼在掌股之间的傀儡,距离篡取他杨氏吴国国主之位,也已不过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