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耶律德光帐下听命期间,更是倍受那辽朝太宗皇帝赞誉称“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此国之勇将,朕统一天下,斯人之力也”、“爱卿之计,诸将莫及此”、“朕凭高观两军之势,顾卿英锐无敌,如鹰逐雉兔。当图形麟阁,爵貤后裔”……这般说法又何止是君主夸奖臣子,倒更有股小迷弟推崇偶像的意味。
按说辽国本来也多有能征善战的将才,然而耶律德光却对高模翰这个渤海人不吝溢美之词,还要凌驾于众多契丹开国功勋之上,简直要把他夸成辽国第一名将……而按其战绩,于契丹攻讨后晋之时,也曾杀得“晋人震怖,不敢接战”,直到辽朝第三代世宗、第四代穆宗继位时,高模翰仍是倍受推崇,家世代袭重禄、家累余赀,他做为渤海高氏的先人,后世子孙便是依附于辽朝的世家大族。
一想到正史中耶律德光对高模翰的赞誉之词,李天衢听到这个名头,心里也不住泛起嘀咕:这货……当真就那么能打么?
第1357章 渤海之后,还有女真
或许那高模翰做为史载线本来会效命于辽国的将领,耶律德光也是有意要安抚治下渤海族出身的文臣武将,才对他刻意赏识提拔……不过即便是过誉,可是高模翰累功受封开府仪同三司,深受辽朝四代皇帝的推崇,这也能看出他的确是有真本事的。
李天衢寻思着,按说王建既然都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于高模翰,很明显也是迫切地想要留住他为泰封国卖命的……但是高模翰不甘于做泰封国国主的女婿,甩了王建的女儿,直接又从他老丈人那边叛逃出走,那么在泰封国的那段时日,高模翰想必也不顺心,所以按原本的轨迹,宁肯再复去投奔灭了他祖国的契丹,也不愿留在朝鲜半岛与三韩人为伍。
不过如今高模翰重返故地,契丹却将逐步丧失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权,会由魏朝取而代之……高模翰也就不会如原本的轨迹那般,成为中原王朝的劲敌,相反的还可以招拢他为魏朝尽忠竭力,李天衢心想也有必要召见高模翰至汴京会晤一番,正史中辽国许以其功名利禄,他便死心塌地的效忠于契丹耶律氏,魏朝当然也可以。
泰封国王建收容大批渤海遗民,本来是意欲不断的向北蚕食辽东疆土,可是如果数量更为庞大的渤海族人,做了中原王朝治下子民,魏朝便顺理成章地接管其故国疆土,那么他的阴谋已很难得逞。
不过魏朝先占后百济故地,再取辽东……如此一来,便对泰封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王建也必然不会甘心,应该还会琢磨什么鬼蜮伎俩意图算计魏朝。到了那个时候,更多的渤海人也将意识到,南面的泰封国还是会觊觎他们的家园故土。
高模翰这个本来助契丹于覆灭后唐、后晋战事中战功赫赫的渤海名将,正可启用去对付泰封国,届时不知王建发现宁可放弃国王快婿身份,也要抛下他女儿重归故地的故人卷土杀来,又会如何作想……
除了要与泰封国争取更多渤海族民的投从,那个被契丹灭亡的政权却也是个多民族的国度……所以除了渤海人之外,分布于白山黑水的另外一个族系,也需要魏朝招抚。李天衢估算时日,先前派出的使臣,想必已与那个民族的部落首领搭上了线,也要说服对方背离契丹,转而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
……
位于后世辽东半岛上西部,西濒渤海辽东湾的瓦房店市沿海地区。有百来骑穿着粗陋皮袄的汉子驰骋而来,朝着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眺望过去,看来是与走海路的远道来客有要事相商。
比起契丹髡发的习俗,这些人则是几乎把所有头发都剃得精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头皮青渗渗的,而只在后额蓄着一条细长的金钱鼠尾……这也说明了他们的身份,都是起源于古肃慎族,而在隋唐时期谓之黑水靺鞨的女真族人。
女真族在白山黑水地区分布得范围十分广泛,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南至鸭绿江以南的渤海国南海府治下疆土……契丹吞并渤海国之后,对女真分而治治,将诸部中的强宗大姓数千户南迁,定居于后世辽宁省辽阳市以南至金、复二县一带,并以女真语藩篱之意,而谓之曷苏馆部。
既然是契丹有意要利用为守备辽东半岛地区的部族,强令迁徙的又都是强宗大姓……所以就眼下而言,在女真诸部当中,还当属这曷苏馆部最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