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虽然老的一代难免会逐渐逝去,可是也总会有新一代会做为国家的栋梁传承下去。
只不过安仁义、张居翰、王晏球这些辅佐自己打天下的故交旧识相继离世,也难免让李天衢感到有些伤感……又想到自己也已是年事已高,尤其是这几年间,李天衢也正因为闲时勤于磨炼筋骨,便愈发明显地感觉到身体机能的确是在渐渐退化着。
人可以不服老,可是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大罗金仙,任谁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李天衢念及此处,也不由愈发感慨,心中则念道:
中原一统、再造盛世的目标,我固然也算是实现了,而为中华立在千秋的大计,也已是竭心尽力而为,尽可能做到如今这一步了……不过平定契丹、泰封,这也将会是我有生之年最后的战争了……
第1401章 意图复国称王之人,辽阳府兵变
由于魏朝几路军旅暂缓追击耶律德光的攻势,接下来的一度时日,局势较之不久前相对稳定了一些……可是耶律德光那边已准备杀个回马枪,而耶律倍派遣亲信,也已与他打算煽动的渤海贵族搭上了线,意图里应外合,再度将时局本来已趋于稳定的白山黑水地域搅得个天翻地覆。
即便多数渤海遗众,如今也已认同接受魏朝的统治……可是当初毕竟曾建立过属于本民族的国家,也仍有些人不甘于做中原王朝的顺臣,一旦发现有合适的机会,便会图谋发动叛乱,不但要复辟渤海社稷,更重要的是能满足自己成为一国之君的野心。
而与耶律倍暗中勾结的渤海贵胄大显荣,是末代国主大諲撰的侄辈,当初东丹国时局动荡之际,他便也曾有过趁乱纠聚兵马,自据一方的打算。
偏偏魏朝大军来得太快,何况在渤海遗众当中尚还有些威望,他们最后一任国主大諲撰都号召众人就此归顺魏朝……绝大多数遗胄遗民遂都接受中原王朝的安置,大显荣也只得随大流表现出一副顺从的模样,自知也不便暴露出自己意图复国称王的野心。
以如今这般形势而言,当然是造反须乘早……否则当渤海族民适应了去做魏朝治下的子民,他们便会越来越安于现状,复辟国家的心思也会渐渐淡去……大显荣只是因为还有渤海国宗室贵胄的身份加持,所以就算他是要成全自己称孤道寡的野心,却也可以大打民族感情牌,以尽肯能再挑起其余渤海遗众复国在自己的故土当家做主的意愿。
而大显荣的心态,也有些类似于《天龙八路》当中一直想着复国当皇帝的慕容复。何况南慕容的祖上先人,所要复辟的前燕政权,距离小说背景下的宋朝神宗、哲宗时节,都已覆亡了几百年的光景……如今渤海国却亡了还不过十年,大显荣要复辟社稷的心思自然也更为迫切。
所以耶律倍派遣亲信找上门来,对于大显荣而言,也就相当于正打瞌睡呢,便有人送来了枕头……他遂也立刻召集心腹,便要发动叛乱以响应契丹、泰封两国,而公然要与魏朝为敌了。
按正史线走下去,会是契丹辽朝的五京之一,而当初作为东丹国的国都东平郡,已由魏朝升级改名为辽阳府。曾经的王城,如今则是主掌一方军政、民政的官衙司署。很多归顺魏朝的渤海族遗胄,也仍被安置在此地。
按说如今辽阳府内绮窗珠帘、雕栏画槛,正逐步恢复往日辽东名城重镇兴旺繁华的气像……然而大显荣的府院内人头攒动,众多渤海族人都拥挤在一处,个个都手执锋刃明晃晃的兵器,有也已戴盔披甲,满是副杀气腾腾的架势。
已经与耶律倍派来的亲信暗中来往过十几次,而确定发动兵变时日的大显荣,用他那凶狠的眼睛环视一圈,眉宇间也显露出嗜血的狰狞,便忽的狠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