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就明悟了。从制度设计上,内阁秉政没有主动权,各衙门有政务都可以不用与内阁通气而直奏君前,再由皇帝发内阁处置。但在实际上,近年来内阁权重,外朝各衙门的重大事务,封进奏请之前,多半要送先副本给内阁预览,阁老没意见了才可正式进入上奏程序。
看来袁阁老与那官员争吵,便是为了他没与内阁通气直接奏报到天子面前的事情。虽然是小事,但涉及到内阁的权威,他不能不看重。
李佑虽然是内阁中书舍人,但时日尚短,又出身于外朝,所以相当缺乏身为内阁一分子的觉悟。他没像边上同僚们一般同仇敌忾,反而津津有味地远观热闹。
吵了半天,各有各的道理,没个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双方不欢而散,朝会程序继续进行。
此后有某巡抚与某布政使入朝觐见,被勉励一番,还有几个知府知县连午门都进不了,只能在午门外遥遥叩拜。
最后翰林官捧出两份诏书读了,有官员上丹陛接诏,李大人官场生涯的第一次朝参便到此结束,其余再无波澜。
朝参官三三两两各回衙门,路远的就要有点奔波之苦了。相较之下内阁众幸福的多,午门都不用出,只须向东南穿过会极门便到了地头。
李佑与同僚不熟悉,所以没有人与他慢慢踱步同行闲聊。又因他身高腿长,走得快,先到了会极门。
会极门是一座构造如同房屋样式的穿堂大门,此时门里当值的十名文书房内监分列两旁,恭候大学士们过门入阁。
诸位公公听见了脚步声,抬头却见李舍人一马当先拾阶而上,顿时脸色各异。这是什么情况?按习俗是大学士根据排位先进去,然后才轮得到其他人……
一时疏忽,违礼尚不自知的李佑大模大样进了会极门,对文书房内监们友善地点点头,就要过门而去。
有个内监小声唤道:“李舍人慢着。”
李佑诧异地扭头问道:“有何见教?”
“我等在此恭候大学士先行……”
李舍人以手拍额,后悔不已,一不留神又轻浮失礼、轻率无行了!传出去要让文臣士大夫们笑话啊。
他赶紧回身出门,欲亡羊补牢,可惜为时已晚。走到门外,却见袁阁老已经对面而来,到了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