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一个地方官正印官,那真是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至于能力如何、管不管得了是另一回事。有兴趣的话,下一道命令规定百姓不准穿某种样式的衣服都可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的事情,不是荒唐传说,是一点都不稀奇的现实,李大人如今就坐在这么一个位置上。
权力越大,反作用之下遇到的情况也越复杂,李大人胥吏世家那点经验,只能是正堂官的补充,而不足以全部支撑起来。
话说回来,李佑作为一个之前从未单独执政过的年轻亲民官,先后有石大参打压、有王知府引导、有罗知府制约,表面上都是对他的束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至少保证了他的适应期内能够在正常轨道里运行,不然轻而易举大权在握,牧民一方,无法无天之下,还不知道要走多少错路,奔驰太快了翻车翻船都有可能。
闲话不提,反思归反思,一般情况下用处不大,重要的是如何弥补。所以李佑没觉得自己有必要改进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点失误很正常。他更多想的是,当下如何是好?
果断的急刹车是能够刹住的,毕竟这个工程还没有开始几天,并不处于中途不上不下的阶段,暂停也就停了。
但声势已经造出去了,前期准备如火如荼地开展,猛然否定掉,这让他的面子有点挂不住,下不了台。到时候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他李太守就这么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那威信何在、颜面何存?
李佑将几个师爷都召来,将状况说了说,便问道:“有何良策?”
崔、庄、周、胡四大师爷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他们原先以为,东家招摇铺张、大动土木,绝对是故意的。
根据东家一贯的表现,必定是有什么他们这些平凡人物意料不到的深意,所以也就懒得猜了,等待结果揭晓而已。搞了这半天,原来是神奇东家不再神奇地摆了乌龙……
看着师爷们想说又不敢说,却又个个都是“英明神武的你居然真的犯了如此低级错误”的诡异神情,李佑没好气地挥手道:“算了,我自有主张,速速去将县学庞教谕请过来!”
江都县学的庞教谕与李大人关系不错,还蒙李大人赐了“冷署当春暖,闲官对酒忙”的对联。更何况李大人向县学拨款给钱很大方,过惯清水苦日子的庞教谕那真是一腔忠心只恨不能掏出来给别人看。
听到李太守召唤,庞教谕飞快地来到同知署入见。
及到次日,同知分署点了卯,胥吏各办各差。几个门禁卒子懒洋洋地靠在门洞里,眼光漫无目的地扫视衙前街面。
太阳稍高一些时,衙前突然出现了一批成群结队的年轻人。门禁当即打起精神细看,却见这伙约摸二三十人,个个身穿澜衫,头顶文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