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道:“我之前要回大宋,是因为说过要和学生共患难。但现在局势成了这个样子,我再去有什么用处?再说我不习军旅之事,怎么做得这参谋?”
杨应麒道:“派你去不是因为你懂军事,而是因为你懂政治。”
李郁一凛,问道:“懂政治?”
杨应麒道:“这次你们两个去,在军队怎么打仗这件事情上要竭尽所能帮助刘锜,不要给他拖后退。但是在军队的归属上却要小心,要尽量和大宋的主力保持距离,不要让这支兵马给大宋吃了!我们只是帮大宋打仗,可不是给大宋输血!”
李郁沉吟道:“这只军队,是听调不听宣,对吧?”
杨应麒大喜道:“不错不错!你这么快就道得出这五个字来,就说明我选你是选对了!”
第二二三章 义军西渡(下)
对于出兵大宋之事,汉部并没有大张旗鼓,相反,一切都只是偷偷地来。津门、塘沽的兵马都是悄悄地、分批运往登州,刘锜从津门出发时也是孤身上路。
完颜虎和杨应麒都来相送,这是一次并未公开的送行,场面并不隆重,只有完颜虎、杨应麒及其随行数人而已,却令刘锜倍感温馨。完颜虎因为在曹、刘联姻一事上有过反复,自觉有些对不住刘锜,出于内疚,在婚事谈定以后对刘锜又好了几分。刘锜是心胸坦荡之人,对已经过去了的事也就不放在心上。这时他满心想的就是怎么去支援汴梁!
他十二月初在清阳港上岸,七日后各路兵马集结完毕,在板桥寨附近休整训练、传达作战思想,这支军队的主力人马六千人在演习时就在刘锜的指挥下打过一场胜“仗”,所以刘锜指挥得动。
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刘锜便引兵西进,这时已是十二月中旬。不但汴梁已破,赵桓连降表也递上了。已经投降的宋廷在金人的逼迫下分遣使臣往河北河东招谕两河守臣,说朝廷已割两河,让他们放弃守城、投降金人。
刘锜闻讯忧愤不已,这时赵构尚在大名府,手下有兵马数万,便引兵来会。
赵构听说刘锜领了汉部援军前来,一开始十分欢喜,下命犒军,又接见刘锜,好生慰问。刘锜便劝赵构赶紧入京勤王,此刻宗泽还在赵构身边,闻言也劝赵构进兵。
赵构心中实不想往汴梁去,所以见刘锜一来就劝自己入京勤王便有三分不喜了。恰好这时赵桓使者持蜡丸诏书至,内中云:“金人登城不下,方议和好,可屯兵近甸毋动。”
赵构得了赵桓这封腊书心头大喜,这分明是糊涂兄长帮自己送不用进京犯险的借口啊!偏偏那边宗泽、刘锜都不识好歹,竟然怀疑这使者和蜡丸书信的真假来,认为是金人的诡计。
宗泽道:“金人狡谲,如此作派分明是想延缓勤王之师罢了。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饥渴!元帅宜急引军直趋汴梁,以解京城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