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马儿呢?”刚说到这里,叶备突然愣住,想起什么似的惊叫道:“嗯,你这个说不定有用哦,直接用汽车改改看呢?咦?那是什么?”
车窗外,履带式的轻型拖拉机正在远处耕作。两个人几乎是同时惊声尖叫起来。
……
尖叫声也在巴黎的街头此起彼伏,这里的人民正在欢迎一个重量级的贵宾——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看着人群中欢迎的标语,以及偶尔冒出的对德国人的辱骂标语,这位国王不由露出了微笑。
因为最近大英帝国所面临的局面的缘故,在公开讲话中,他明显的流露出了对那个外甥的不满,“那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混账。”
要讨好法国人,这一句话就足够了。法国从上至下,每一个人都对这位国王充满着好感,在他们眼里,这位国王是一个正人君子。
爱德华七世国王在短暂的访法过程中,为他的政府带来了一项丰厚的礼物——英国与法国就北部非洲的争执问题,取得了相互谅解。法国正式承诺绝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任何行动,这就等于将原本由英法共管的苏伊士运河完全出让给了英国人。而英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即可。
但这两个国家显然都忘记了他们憎恨的那个人,威廉二世的国家在摩洛哥的利益不小于法国,英法签署这样的文件,便是等于剥夺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所有利益。
英国寻找盟友没有错,选择的盟友也没有错,只是他们在过程中显然忽略了老对手的感受。这使得欧洲的局势再也没有转圈的余地了。随着1905年伊始,英国与俄国彻底的结束了阿富汗问题的争端,并向俄国人提供了一千万英镑的援助奖金之后,他同时开罪了德国和中国。
这个过程是无可改变的,英国与中国的分裂,最核心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俄国问题上,一开始为了对付俄国与中国结盟,但后面始终是要为了对付德国而与俄国结盟,中俄之间流淌的血液绝不容许中国和俄国站在一个阵营,所以中英的决裂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而德国方面的殖民的利益受到了英法两国的联合侵犯,在中国还在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法国人宣布了一个决定,法国人正式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的监督下进行“改革”一系列由法国人规定好的改革条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明眼人谁都看得出出来。
不想失去权力的苏丹陛下,向柏林发去了求援。尽管德国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目前他们起码要比法国人好。
威廉二世对于这个地方的重视程度,从他行动的迫切性就能看得出出来。1905年3月31日,在法国宣布改革摩洛哥之后的一个月,德皇威廉二世乘坐的舰队就已经抵达了摩洛哥北部沿海重要的战略城市丹吉尔,威廉要在此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在抵达港口发表的第一次正式讲话中,威廉宣称,德国将要致力于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并且重申了列强在1880年签署的马德里协议的精神: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任何妄图把摩洛哥置于己方一国之下的强国,他们的计划都不可能得到德国的支持。
而在柏林,他的宰相冯·比洛向当年参加马德里条约缔结过程的各大国英法俄西等国发起建议,要求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要求维持当年的一致意见:所有外国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力和其他权力应当一切平等。
而他的外交部则向法国发去了战争威胁,声称如果摩洛哥问题不能按照威廉二世的意志得到解决的话,德国将不惜发动战争来实现目标。
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我作为一个旁观得,在东方乐得看英德法三国为了这个事情闹腾,他们爱开什么会就开什么会,亚洲以外的事务,目前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只是要求派出观察员参与他们的摩洛哥问题特别会议罢了,我的官员们要学习学习他们的劲头,在国家利益面前,要六亲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