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时间很漫长,无论哪方面贺兰敏之都很是担心,朝事上,还有妻妾儿女的生活上,当然还有他自己的生理需求上,他不知道这三年他将如何过。
不过他也只能遵守这个朝代的规矩,一心一意为杨氏和苏定方守孝,这三年就当作他的蛰伏期吧!相信同样要守孝,只不过孝期短一点的李贤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
※※※
虽然是守孝期,但贺兰敏之时刻关心着外面的情况,除了派手下每天都外出以各种方式打探及接收情况外,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等人几乎隔天就会到他府中明访或者暗会一番,将朝中情况讲给贺兰敏之听。武则天也会经常来到他守灵之地,祭奠自己的母亲,并和贺兰敏之讨论朝中之事。虽然贺兰敏之天天呆在府中,但对朝中形势却了然于心,任何事他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知道。
青海的情况还算不错,代裴行俭镇守青海的高侃在营州任都督多年,对如何治理多民族混居的地方挺有手段,他措施严厉,雷厉风行,再有程务挺这员虎将配合,恩威并施之下,青海附近一些怀有异心的部落或被消灭,或被招抚,美丽的青海湖畔,慢慢恢复了平静。朝廷也将此地列为牧养军马的地方,贺兰敏之相信,仅此一地的军马供应量,就足够大唐军队全部所需了。
美丽的青海湖,就此纳入大唐的治下,成为中国的实际领土。此地不只产良马,还有鳇鱼,又是非常好的产盐地,贺兰敏之期望这个美丽的大湖,会一直是中国的内湖,大唐的福地,为大唐的百姓提供非常多优势的物产。
延续此前的好消息,逻娑道大军进展也很顺利,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奉朝廷的命令,以强硬的姿态逼迫芒松芒赞允许大唐军队进驻逻些城,最终控制了这座吐蕃的国都。当然进驻的过程并不顺利,还因此发生了多场骚乱,双方有数千军士死伤,不过阿史那道真的帅帐终于设在了逻些城内。
我大唐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许多不和谐事的原因全因吐蕃人之故。阿史那道真率军进驻逻些城,直接控制了芒松芒赞,并在随后强硬的韦松囊“意外”死亡后,完全掌控了逻些城的局势。数万大军驻扎在逻些城内年,吐蕃贵族被控制,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年轻尚轻、又体弱多病的芒松芒赞不敢不听从阿史那道真的命令,诸事务都要得阿史那道真同意后才可做出决定并实施。
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年,同样守寡多年的文成公主,在接到大唐皇帝的诏令后,并不愿意回长安居住,甚至抵触大唐军队干涉吐蕃事务,后来在阿史那道真及其他将领苦劝数月后,才不得不同意,带着原本陪嫁的还在世的工匠,在数千军士的护送下,回长安来。
归降的吐蕃贵族皆得到了不错的安置,率残部向贺兰敏之投降赞婆在抵达长安后,向李治和武则天表示了忏悔,表示愿意归降大唐,为大唐征战。朝廷给予了宽恕处理,不追究赞婆的罪行,授其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其子莽布支为右骁卫将军,赞婆的两个弟弟悉多、于勃伦分别被授以归德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并得郡公爵位,论钦陵的儿子弓仁被授以右卫中郎将。
这是大唐对待归附胡将的固有态度,贺兰敏之期望,朝中武将列中再添吐蕃系的战将,这些归降的吐蕃战将如同当初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执失思力及现在率军在前线作战的李谨行、李多祚等归附的胡将一样,为大唐征战四方,并有不俗的战功立下。
除了这些让贺兰敏之欢喜的事外,还有不少朝事也让贺兰敏之感觉欣慰。不过让他担心的事也有,主要还是来自李贤。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事业的太子李贤和天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尖锐,甚至到了公开相互指责的地步,远比当初武则天与李弘间的矛盾要大上很多。
不过武则天因杨氏的去世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许多事上并没和李贤太过于计较,甚至还放手让李贤去做很多事,这更让李贤得意,对武则天的表现也更咄咄逼人,朝中许多大臣都为此担忧。
李治也是,但他还是倾向与李贤,明里暗里支持自己的儿子。
在李弘死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李治奇迹般地延续着生命,没有驾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