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他政见不合,或者一直对他不满的人,他也乐见借他人之人除去,但他倚为亲信的人,他是决不允许周兴等人给他们加以罪名的。一些耿直之人,品格高尚者,他也会施以援手。在不惹恼武则天的前提下,减轻他们的罪名。

其实朝堂上的情况与武则天当皇帝前并没什么太多的改变,以前也有清洗。现在的程度虽然比武则天当皇帝前有点重了,但还不至于乱了朝纲。武则天很勤政,每天都亲自批阅奏折,当然贺兰敏之也批阅很多,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处理朝事上。

安西和安北境内有乱,朝廷除了派使者招抚外,已经下令组建大军,准备讨伐。不知何因,武则天极力要求以程务挺和黑齿常之两将各领两部人马,贺兰敏之在考虑一番后也同意了。

最后的任命以程务挺为安北道行军大总管兼安北安抚大使。黑齿常之任安西安抚大使兼安西道行军大总管,各率军五万,与两都护府驻军一道,出征平叛。

程务挺原任左羽林军大将军职,他出征后。此职空了下来,武则天在问询贺兰敏之由何人暂时接替程务挺此职时,贺兰敏之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薛讷,最终武则天不情愿地同意了,以薛讷为检校左羽林军大将军,代程务挺统领最精锐的禁军。

※※※

这个夏天武则天没出去避暑。是在上阳宫度过的。

夏天很热,不过因为大多的人都有很多事要忙,时间过的很快,转眼盛夏就过去了,时节已经入秋,只是今年天气有点怪异,到了八月中后,天气还挺热,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程务挺和黑齿常之率军已经进入安北和安西,这些年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提升的非常快,而且一些“现代化”的武器也陆续研究出来,更不要说领军的程务挺和黑齿常之都是非常出色的名将,对付战力并没有提升的突厥叛军,形势是一边倒的,可以说叛军一触即溃,捷报接二连三地传来。

看到大军刚与你交手,报捷就频传,武则天心神大悦,马上下旨嘉奖。看到自己提拔的两位效仿不辱使命,轻松获胜,贺兰敏之也松了口气,他也向武则天建议,在两部人马几战获胜后,再派人招抚,争取尽快平息北方及西北的战事,让边关不再生乱,武则天也同意了贺兰敏之的请求。

最早派出的招抚使者没有劝动那些叛乱的突厥头领,武则天非常生气,下令尽数歼灭叛军,但贺兰敏之还是建议招抚并举,以减少因战乱带来的破坏,他不担心战事扩大化,因为他收到来自前方的秘报说明,叛乱的部落数量并不多,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想匡扶大唐,只是想趁机作乱而已,大多的部落还是采取观望态度,我大唐在安西和安北驻军数量又不少,突厥部落如何敢大规模作乱。

这次平叛,贺兰敏之原本提议是作战任务主要交由各都护府麾下的兵马负责,但武则天还是倾向再组大军讨伐,一些其他大臣也是如此建议,最后贺兰敏之也同意了,但在战事开始后,他觉得派两位大将率军出征,还是小题大做了,没这个必要,可能集两都护府的兵力,也能平息战事了。

他也在怀疑武则天一定要让程务挺和黑齿常之领军出征的另外目的,虽然这两将是最适合领军出征的人员,但他总觉得武则天如此做,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这段时间贺兰敏之与武则天之间相处虽然还是与如往那样,但他总觉得,当上皇帝的武则天,心思改变的不小了,至于具体有哪些,他暂时讲不出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武则天时常做出一些出乎他意外的举动,事前也没和他商量,这是挺让他苦恼的地方。只是他与武则天面前对交谈时候,却没这种感觉,他这位当了皇帝的姨母,又几乎会全部同意他的要求,与以往没有任何区别,他只能每天都过去请见武则天,什么事都和她面对面商量,而不是用奏本或者其他形式,他相信,只要他天天面见武则天,武则天待他的态度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的,即使她努力想摆脱他的影响也做不到!

当然他为了上官婉儿也要每天都进宫,随着小姑娘的慢慢长大,进一步的发育,越加出落的婷婷玉立,清纯可人,要是有一天见不着,还真的挺想念的!

※※※

在入秋后,贺兰敏之也为郑凌瑶和上官婉儿母女做成了一件她们最期望做到的事,经他手下人的细查暗访,被武则天杀害的洛阳的上官仪及上官庭芝的墓地终于被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