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到了林学正房外,他正在书案上忙着什么,听脚步声见是唐成到了,遂笑着起身招招手道:“唐成,进来坐”。
那边还在上课,唐成坐下之后便径直问道:“学正大人找我有什么事?”。
林学正也没跟他绕圈子,直接说明了找他的原因,说来还跟他当日在高李氏庄上当账房的事情有关,如今县中各里及大户们都将田亩及八年来的账目精测誊抄清楚后报了上来,由此巨大的后续工作就一起累积到了县衙里,县衙中刀笔吏有限,这事催得又紧,实在是忙不过来。负责具体处理此事的姚主簿就想到了县学,意思是想从县学中抽调一部分人到县衙帮忙,反正做的就是资料整理工作,他们也尽能胜任。
“到县衙帮忙并不影响上午的授课,只去下午半天,另外县衙里对每位去帮忙的学生每天给五十文的润笔,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
这事来得太突然,唐成没急着回答,“以学正大人之见,学生该不该去?”。
“去与不去在你,我能告诉你的就是二者的利弊”。
“愿闻其详”。
“去给我斟盏茶来”,林学正指了指身侧的杯子后才有接着道:“你基础弱些,不去的好处就是能专心课业,尽快把过去落下的东西补起来”。
唐成边提着茶瓯斟茶,边答道:“学正大人说的是,学生也是这么想的”。
闻言,林学正微微一笑,手指轻轻抚摸着茶盏道:“不去有不去的好处,但去也有去的好处,好处有二:其一,每天五十文的润笔虽不多,但足够你生活所需;其二,能有机会进入县衙帮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来嘛可以尽早熟悉衙门事物,二来就是万一将来科考不顺想到县衙谋事时就有了伏笔,比之其他人总要来的容易些。每年能上州学的人毕竟是少,上不了州学最好的出路就是到县衙了,所以这次县学里想去的人可不会少”。
同样是进士科,宋朝时一科能录取三百多人,而唐朝最多只有三十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唐朝的科举之路可谓筚路蓝缕,实在是艰难得很。加之唐成本人的家境又是如此,林学正虽然没有给出确定答复,但言下之意其实已经很明白了。就是希望他抓住这次机会,好歹为以后科举不成时预留个退身的余地。
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之后,唐成自然不会再犹豫,“多谢大人提点,学生愿去”。
第四十七章 好彪悍的亲戚!
“好,名额我就留你一个”,林学正显然很满意唐成的答复,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只是如此以来你在课业上就需更加留心才好”。
这个消息第二天上午就在整个县学传开了,事情果然不出林学正所料,拥拥嚷嚷想去的人实在太多,三十个名额根本就不够分,一时间,县学里多出了许多士绅,他们来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找人活动给儿子争取名额。
三天后,三十人的名单正式公布,唐成注意到近来风头极劲的柳无涯也赫然在列,且还被委以领队管理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