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页

明血[校对版] 老茅 2358 字 2023-03-15

一时济南城硝烟弥漫,双方的大炮你来我往,清军红衣大炮虽然占有射程远的优势,可是城中却占有火炮多的优势,缴获清军的四门红衣大炮因为没有合适的炮弹暂时无用,可是其余大小火炮合起来却有七十五门之多,只比红衣大炮差一线的大将军炮也有二十多门,依靠城墙的优势,勉强可以与清军的红衣大炮展开对射,最终还是城中的火炮占据优势,在损失了两炮红衣大炮后,清军的炮击也不得不停止下来。

在清军围困济南时,另一个战场也开始了,顾君恩带回去的粮草让大顺军上下都为之一振,二万石粮食虽然不多,但用来发动一场小战役足够了,更重要的是,与弘光朝形成默契后,大顺军暂时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尴尬,在弘光朝廷明确发出与清军才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后,大顺军统治的一些地区叛乱也平静下来。

这倒不是这些地方就认可了大顺军的统治,清军是吴三桂借来为先帝报仇的说法以前颇迷惑了不少人,许多地区驱逐大顺军后直接与吴三桂或者清军接洽投城,他们幻想清军退下去,他们就能成为大明的功臣,只是弘光朝的表态将这层华丽的外衣击碎,在弘光朝的大军离他们还远的情况下,他们不知何去何从,一时只有沉浸下来。

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李自成当然不会坐等清军的进攻,他亲率大批精兵猛将源源北上,主力取道同州,白水准备与吴三桂、阿济格部大战。

另一路大顺军在山西垣曲向北推进;第三路大军则出现在河南,大顺军旌旗飘扬,连绵十余里,渡过黄河后向铜瓦厢进攻。

不得不说,此时的大顺军兵力依然雄厚,远远超过了吴三桂与阿济格的联军,而后续的舒克萨哈部还没有到达河南,大顺军正是抓住了这条难得的机遇,以三路进军的方式向清军展示自己的力量。

吴三桂与阿济格顾此失彼,他们的主力当然要对付李自成亲率的大军,河南,山西两路就暂时顾不上了,清军也刚刚拿下河南不久,本来就根基不稳而且兵力稀疏,清军的兵力许多都是由残余明军和地方乡绅地主的自组团丁转化而成,根本没有多少战力,急得刚刚委任为清军河南巡抚的罗绣锦频频向清廷发出求救的信件。

只是远水不解近渴,十月中旬,大顺军发动怀庆战役,连克济源、孟县、清军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在柏香镇与大顺军交战,双方血战一天,结果清军全军覆没,总兵金玉和、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人连同所部二万多兵马无一逃脱,全部身死。

这一役,几乎将河南清军机动兵力一扫而空,吓得卫辉总兵祖可法连夜率军逃到泌阳固守待援,郑州、洛阳等大城也直接暴露在大顺军的攻击之下,消息传到京城,清庭顿时大哗,而多铎在济南城毫无进展的消息也传到了清廷,此时许多满清贵族趁机老调重弹,提出将北京抢光,撤回关外。

多尔衮左右为难,撤回关外是绝不可能,只是无论是大顺还是南明,现在看来都不是想像中的弱,他犯了分兵的大忌,两路进攻,可能两路都不能取胜,如果要主攻一方,那应该先主攻哪一方。

第84章 岔道

历史上,在怀庆之战后,多尔衮毫不犹豫的下令正要进军江南的多铎转向,对李自成形成夹攻,之所以如此,是南明不但文括武嬉,毫无进取之心,而且还对清廷存有幻想,送来大批财物指望借清兵之手剿灭流寇,更不敢越黄河一步,将整个山东和南直隶的一部分地盘都放弃。

此时多尔衮的选择却是艰难的多,明朝非但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向清廷提出借兵剿寇的请求,更是直接指出与满清不共戴天,最主要的是明朝不但占领了南直隶全部地区,兵锋还越过黄河,进入了河南,甚至占领了整个山东,山东离京城比李自成要近多了,这是多尔衮难予容忍的。

“来人,传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冯铨等人来摄政王府共商大事。”多尔衮所点的几人全是投靠满清的汉人,在战略决策上,多尔衮更愿意相信这些投降的汉人大臣,而不是老想抢一把就回满洲的满人贵勋。

“奴才遵令。”数名戈什哈连忙领命退出。

听到摄政王相招,洪承畴等人不敢怠慢,很快来到摄政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