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被在弘光二年被皇帝招为翰林院侍讲,经常在皇帝身边,为皇帝起草各类文书,顿时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只是跟在皇帝身边的时日还短,难免有时摸不到皇帝的脾气,比如这次,他的誓师表明明通过皇帝的审核,只得皇帝却一句也没有念。
钱谦益看了一眼就明白吴梅村的疑问,他这些年倒是摸准皇帝的脾气,拍了拍吴梅村的肩膀:“吴大人,皇上一向如此简短,你的出师表写得很好,只是太长,皇上只能烧给上天看,至于这些武人吗,越简短越好。”
吴梅村若有所悟,看到皇帝的车驾已经移动,连忙跟了上去,他必须时刻跟在皇帝身边,而其余文武大臣跟了上去,却多半是为了给皇帝送行,他们大部分人都将留守京城。
大军虽然行动,民众的热情却没有消退,与前两次皇帝御驾亲征时,许多人担心不已的心情相比,这次所有人却对皇帝亲征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担心,心情自然也就轻松。
大军跋山涉水,一路行进,刚过扬州时,前方和清军的战事已经开始了,黄得功和阎应元两人各领数万人马,一路直扑交州,一路直扑青州,最后两路大军将在济南城下合围。
各种情报流水一样向皇帝的行辕送来,几乎都是好消息,面对明军强大的力量,沿途各个府县大多数明智的选择了投降,少部顽抗的府县如同推枯拉朽一般被明军攻克,没有一个府县能挡住明军一天的攻击,明军几乎是以行军的速度拿下了一个个府县。
对于抵抗的清军,明军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态度,每一个攻下来的城池,为首之人都难逃一死,即使是一般的士兵,等待他们的至少是数年的苦役生涯。
第214章 大难临头心思异
兖州为古时天下九州之一,可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流传着许多民间喜闻乐见的故事,柳下惠坐怀不乱、孔子师项橐……
兖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境内道路四通八达,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美誉,为了控制兖州,这里成为大明鲁王的封地。
如今兖州驻扎着一支四千人的满蒙官兵,统领正是大清饶余郡王阿巴泰第三子,已封多罗贝勒的博洛,博洛已年过三旬,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又不象毛头小伙子热血冲动,处于人生之中最美好的年龄。
在谭泰、鳌拜、叶臣、塔瞻、豪格等一大批满人中的杰出将领随多铎南下或死,或降的情况下,博洛和他的弟弟岳乐两人脱颖而出,成为山东各守一方的统领。
原大明鲁王府正厅,这里已经改为博洛的贝勒府,此时博洛身着便服,正坐在一张原鲁王坐过黄花梨木所制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份薄薄的书册正在翻看,他脸上神色平静,根本看不出喜怒哀乐。
博洛不远处站着一名身穿大清官服的中年人,此人四十余岁,身体肥胖,正是兖州知府金宜升,二月的天气虽然不比正月时那么冷,可是也绝对不热,金宜升胖胖的脸上汗水却是一直流个不停。
兖州府辖四州、二十三县,如今在他手上已经丢了十一个县了,而且过了今天,说不定又有几个县要丢了,知府有守土之责,如果论起过来,他这个知府当到头是小事,被满人咔嚓一刀杀了才冤枉。
丢了十一个县,无论如何也是大罪,可是这能怪他么,大明皇帝御驾亲征,据说有五十万大军,这可以和大明土木堡之前相比了,现在的大明皇帝却绝不是土木堡时不通军事的英宗可比,两次御驾亲征都是以弱胜强,这次却是挟强军气势汹汹而来,光是前锋人马就不下十数万,满人将兵力全部收缩在大城,前面每个县连一千兵力也凑不齐,怎么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