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页

现在很多商人枯坐了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拿不到一分钱,这对他们和他们的爱国情怀都是极其不公正的。对大明来说,伤害这些人就是在打压整个商人阶层的爱国情绪,也是在割大明帝国的肉。而对极其依赖山东粮食和布匹的东江镇自己来说,损害正直的商人利益其实就是在慢性自杀。

黄石又拾起了另一枚银币,他把两枚银币并排高高举起,皱着眉头翻来覆去地比较,这锻制的模具采用类似活字印刷的模式——黄石也不知道怎么造模具会有更高的效率。不过这批地模具做的很不错,两枚银币几乎看不出来差别。

杨致远和柳清扬紧张地看着黄石的表情,他们的长官一直紧闭着嘴没有发表任何看法,这让他们有些揣揣不安。

“好了,以后我东江左协就用这种军票了。”黄石左右手拇指连弹,两枚银币先后在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圆弧,杨致远和柳清扬都忙不迭地接住了抛来的钱币。

“我东江镇左协定员八千人,每兵月饷十钱,年有饷银六万两。”边军的定饷本是一两四钱,但是天启朝以来,奢安、建州、白莲之乱消耗甚大,尤其是奢安之乱,三年来动员军队十余万几次长期出击,耗费军费近两千万两,内外库的储备早已捉襟见肘。内地的军镇和没有战事的军镇已经停饷多年,东江镇作为前沿军镇虽然只有几十万,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起来也是中等水平了。

因为今年有南关大捷,所以天启用内币补上了不足的那一半,这样上缴了东江本部一万两后,左协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赏银共有十五万两银子,等黄石请求加派地方耗羡的文书到了山东后,还会有三万的进项。所以黄石打算把这个缺额都包下来,给左协各部发满军饷:“我们长生岛每个士兵发四枚银币,金州我们长生岛派人去发饷,每个兵也是四枚。金州和选锋营的人我不管,但我们长生岛如果有人贪赃或是和选锋营的将官串通贪污,那一律要军法从事。”

“遵命,大人。”杨致远利索地答应下来了,他心里已经盘算了几个发饷人选和监督人选,此外他也知道黄石还会从内卫和忠君爱国天主教会派人去监督。

“至于张攀、毛可义、毛可喜他们,按兵部的勘合结果发饷给他们,我们就不必派人去监督了。”黄石伸手从盘子里抓起了些银币,在两手间往复地倾送着,簇新的钱币发出悦耳的声音,锻出来的毛角还有些扎手。

山东运送来的库平官银都是纯度超过九成九的白银,而黄石手中银币则没有这么高的纯度,大约是银七锡三的配比,所以铸这种银币已经带来了三成的钱息。不过这钱息黄石现在还拿不到手里,因为这银币理论上只是一种军用票,黄石也规定五钱的银币可以在长生岛老营换取五钱的白银。

即使所有的商人都来把银币换成纯银,黄石也没有吃亏,但这银币无论从便于携带还是从价值直观方面看,都是比银锭更好的一种货币。所以黄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等长生岛银币的信用建立起来以后,这钱息就是自己的囊中物了。除了长生岛无条件提供兑换服务外,黄石还下令长生岛的所有出产都接受商人用银币交易。

除了银币以外,黄石还打算锻造些铜币作辅币,当然名以上也是长生岛的军用票。大明到了天启朝以后,大明朝廷的信用已经跌落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这个时代也已经有很多钱庄开始私铸钱币了。大明帝国对此完全无力制止,在这些私铸币流通的小范围内,大明的铜制钱已经不能和它们竞争了。大明从中枢到地方的官员们,对这些私钱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对国家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大明政府现在极其低下的货币信用造成一个现象,就是除了私铸币外,全国流通的都是各种银锭。银锭虽然具有更多地信用额度,可是官银和民银的成色还是有着重大的差别,各地的民间银锭也都不同,这给商业交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黄石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旦有一种能大量制造的、并且具有相当信用的一般等价物出现,那么最终就一定会在商业领域流通开。

大明的不幸就是长生岛的幸运,信用货币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废两改元,不过黄石此时还不打算一口吃个胖子,他和柳清扬现阶段关注的重点还是这种“军用票”的信用、方便和难以伪造。

这个银币还有很多附加的好处,黄石现在想到的就有两点;第一是能把东江左协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第二就是给后金收买细作造成更大的困难——黄石很难监视商人们到底带了多少银子来辽南,但是他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统计银币的流向,如果一个商人想用大量的银币收买黄石的士兵的话,情报部门也会更容易发现这种行为。

……

天启五年四月底,长生岛的水车和锻机还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军用票”,中岛的几部水车也紧跟着水库后面修好了,一个大炉子眼看也就要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