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页

太祖御览其书,其谓上久怀操莽之志、罔顾两代君恩、挟持幼主、狼子野心……狂悖忤逆之言,枚不胜举。

时太子、秦王侍卫于侧,皆怒发冲冠,然国朝不因言罪人,徒呼奈何。

太祖释卷大笑,后忽悲声太息,竟有泪下:此书能流传于世,朕愿足矣。

太子、秦王愕问其故,太祖笑答曰:朕之一生行事,何须向尔等小子解释。

后太祖崩,遗命竖无字碑、丘高不过两尺,随葬物止三件:明熹宗所赐尚方剑一口、毛文龙所赐长生岛督司印一方、庄氏明史一卷。

……

以下不算字数,笔者懒得专门再发一篇感言,就写在篇尾好了。

笔者这本书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差,为此遭到了很多非议,比如西西河某旅日作家(顺便对这位先生说一声,笔者很喜欢您的文章),又比如起点几位写手朋友。笔者很仔细地看过了他们的责备,感觉大部分人的观点和笔者是一致的,他们同样歌颂高尚、唾弃卑鄙,对笔者来说,凡是坚持这些普适道德标准的人,就是笔者的同志。

具体说到本书对历史人物的一些评价,有人拿张巡来和祖大寿做比较,笔者觉得书评区一位书友说得很精辟,“吃人已经违反了基本的人类伦理,你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证明你是迫不得已。”

笔者记得唐朝也有人非议张巡吃人问题,结果被一个御史一句话就骂回去了,大意就是张巡已经为国家死了,你们还想怎么样?历史上张巡是从自己亲人开始吃起,而祖大寿吃光了一城人后,他家里的几百口人,还有一万多关宁军守军,个个都毫发无伤。

在大凌河把百姓都牺牲后,祖大寿和关宁军却投降了,等守锦州的时候,吃光了全城百姓后他老人家又一次毫发无损地带着全家人投降了,这种禽兽身上可有一丝一毫值得人敬佩的地方?

具体涉及到袁崇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