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道:“南方瘴气重,大军不易轻动……而你家就在南方,不知可为本相分忧?”
高明光瞠目结舌:“妄动刀兵,那不是造反吗?”
童贯嘿嘿冷笑:“三年前,你家杀了郑九,又是什么?”
“……只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师出无名……”
“本相自有办法让你家名正言顺。你且给赵二带句话,他若想安安稳稳做个富家翁,就看他这次能不能让本相满意了。”
注1:中国古代,天子出行,地方官府第一件准备工作就是黄土垫道,要把车驾所经的道路都用黄土夯实,以利行进。所以东京汴梁的御道都是土路,而行人所走的道路,反倒是石板路。
第六章 纷乱(上)
政和六年十一月初四,癸巳。
衢山。观音山主寨议事厅。
议事厅正中的主位无人入座,两个人在下面随便坐着。一个二十出头,圆脸体壮,正是赵瑜,另一个则是个中年书生,身材消瘦,板着张棺材脸,却是终于入了伙的陈正汇陈先生。而高明光则站在两人身前,垂手而立。偌大的议事厅中,就只有他们三人。
“要我去琼州平乱?”赵瑜挑了挑眉毛,问道。他已经二十多了,但相貌与几年前却没有多少差别,改变的只是气质。少了些锋芒毕露的锐气,但隐隐而生的威势,却更为慑人。就如一把削铁如泥的百炼钢刀藏入了鞘中,虽然看不见犀利的刀刃,但没人会怀疑它的锋快。
“正是!”高明光点头。自半个多月前,从童贯那里受命传信后,他便由古汴渠经泗水直下长江,准备在衢山换船后,回台湾禀报。没想到正好碰上来衢山视察的赵瑜、陈正汇一行,倒让他回报的时间提前了几日。
赵瑜拍着扶手摇头轻笑,“童太尉还真看得起我!”他看看低头肃立在厅中的高明光,“来,高兄弟,坐下来说!”
高明光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侧着身子坐了下来。虽然这几年东海的势力越来越大,但赵大当家却没有因此而盛气凌人,反而越来越和气,待人说话都平易近人得紧。不过,赵瑜越是这样,周围的人越是不敢放肆,如高明光,就算面对童贯,也没这么大压力——‘毕竟大当家的身份不同。’高明光想着。他微微摇了摇头,把乱七八糟的想法抛出脑海,禀道:“童太尉命俺转告大当家,他会把琼州都巡检使一职交予东海,希望大当家把衢山和湄屿两地巡检司的人手调去平叛。”
“这不合规矩。”陈正汇摇头道,他经历过官场,对大宋军制也有了解,“巡检司所辖是土兵,按军制定规,都是在当地招募,不离本乡。哪有远隔几千里调防的道理。至少也得转入厢军序列,才有调动的可能,童贯是在乱来,枢密院不会发文书的。”
赵瑜道:“我想童太尉只是打算丢给我们一个空头职位,随便升个东海的人做琼州都巡便罢了。至于下面兵力调动,是东海内部的事,他不参与,更不会经过枢密院,只要琼州都巡检司兵力充实就行。毕竟现在琼崖四州军全乱了,琼州州城也已被黎人攻下,琼州都巡检司下面的兵到底是哪里人,没人会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