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页

那几天。他都一个劲地在独居的小院中打转,东海派来服侍地高丽和日本侍女都给他下令赶走,满脑子的浆糊,分不清一二三四。直到辽国的使节离开,他方从慌乱中冷静下来。当他开始对此事细细思量,却发现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为什么辽国使节会这么巧在岛上?

为什么耶律大石上门拜会,东海人却不阻止?

而最关键的一点。东海人为何要把大宋使节和辽国使节的驻地安排在一起!?

三个问题一一推敲,蔡攸觉得自己已经把握到了赵瑜的思路。不外乎借势压人,以便在谈判时获得优势啊!

其实现在想来,那个所谓北院翰林承旨究竟是真是假,任谁也不能肯定。东海在辽东有长生、旅顺,在河北也有新开埠地天津,当年长生岛一役更是俘获甚众,找几个契丹人扮作辽国使节。来恐吓于他,那个海寇头子未必做不出。

不过耶律大石也好,耶律小水也好,这些契丹人的出现,已经表明了赵瑜的态度。虽然不知道计划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其实蔡攸心中已经有了些底,两千多里的海程拖了一个多月。就算没出过海的人也知道不对劲——但逼东海放弃辽南,退还俘虏的谋划已经绝不可能再去实行,无论如何,他都不能把东海逼到辽国那边去。

安抚!只能安抚!

大宋对如东海这等桀骜不逊的藩国或蕃部向来只有剿抚二策,若是无法出兵或是出战不克,就只有安抚了。东海国力日渐兴盛,蔡攸前后两次来此,相隔不过两年时间,但基隆地变化却是一日千里,城墙从无到有。沿着地势蜿蜒曲折。官衙、民居成片的建起,亭台楼阁、馆舍商铺。一座城市该有的设施,一个不差。单看大街小巷道路两旁从不缺少的下水暗沟,就能知道东海人为了兴建这座都城的确是费了不少心思——这么密集的下水设施,只有东京城中才能见到(注1)。

只从两次上岛所见所闻地对比,就知道东海不缺人、不缺财,同时民心亲附、军心可用,这样的国家虽小,却也是难以欺辱,何况东海远处海外,大宋的军队想飘洋过海攻击台湾,还得先击败东海水军。

但这根本做不到!

蔡家籍贯福建仙游,每次家乡来人,问起福建水军战力,没一个不是大摇其头。先毁于台风,又被郑家压制,而后等东海立国,再想重建水军,却连几个好点的船长和水手都找不到。

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安抚!

‘幸好东海不是没有弱点。大宋是东海最大的财源,而最近还听说东海人兴办的钱庄又在沿海各港设立分号。只要抓住这两点,赵瑜再狂,也得给我老老实实的!’

蔡攸见赵瑜拜了最后一拜,立刻换上了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把手中的册书递了过去,“恭喜东安王!”

“不敢!”赵瑜双手接过,肃容道:“此是陛下恩德,也多亏少保在朝中鼎力相助,小王不敢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