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页

偌大的工地上,一辆辆小车载着黄土内外穿梭,南方多红土,封坛用的黄土需要从远处运来。民伕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夯土的木桩撞击地面的声响与号子保持着同样的节奏。江宁城外的数万流民大半在城外各个要点修造军营,而另外一部分,就在这里苦干了半个多月。

这便是以工代赈,将大批待救助的流民,全部组织起来做工。虽然辛苦,但好歹有口饭吃,还能有工钱带回去养活家人。对于背井离乡的流民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站在一辆特意打造的巢车顶部,督造修筑工程的工部侍郎鲍公绘正俯视着整个工地,手上还拿着方才用来测绘的工具,在他身边。则是另外一位工部侍郎李寿鹏。

“进度如何?有问题没有?”李寿鹏一见鲍公绘放下了测量仪器,便急着问道。

鲍公绘点头,常年在外督造工程,四十多岁的容貌有着六十岁的风霜,他一副成竹在胸的口吻:“一切按着计划。今夜就可以收尾了。明天清理一下,便可以验收了。”回头又对李寿鹏强调了一句:“没有任何问题。”

“那就好!”李寿鹏松了口气。这等大事万万出不得错,否则,不仅是督造的鲍公绘,连整个工部都要承受赵瑜和两府宰臣们的怒火。接着他又赞道,“不愧是营造大工,当真不同一般。”

鲍公绘傲然一笑,不同于士大夫出身的李寿鹏,他可是建造方面的大师。营造郊祀圜丘虽是国中的头等大事,但作为工程难度来说,却完全不值一提。让他这位大工程师来督造,完全是大材小用。

按照东海如今的官制,六部侍郎皆是两人,不过一个是政务官系统,一个是事务官系统。事务官皆是从胥吏一级级升上来,侍郎便是其中的最高一级。能升任尚书的,只有政务官。如马林溪以一介船作大工成为工部尚书。是六部中唯一的特例,也是他身为从龙老臣的特权。

在工部,理所当然的,所有的事务官都是建筑营造方面的专家。鲍公绘便是在工程建筑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水准,并屡立功劳,才一步步升任工部侍郎。基隆城便是他当年规划并督造,以及数百里长的基隆海堤也是他所主持。按照刚开始不到两年的匠作等级评定,他是东海仅有的四位营造大工之一。

在他公服襟口的一侧,别着一枚核桃大的金质圆形徽章,上面镶着张开的圆规和曲尺,规、尺上下相对,组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中央是一枚红宝石。金质红宝尺规徽章,便是营造大工的标志。而东海三位船作大工首席的马林溪,他的金质徽章上则是镶着一艘帆船的前半部,船头上的那只眼睛则是嵌着枚蓝宝石。至于外行的李寿鹏,却没有这等徽章。

东海匠师的地位,以及工艺的进步,便是靠着等级评定和徽章制度,一步步加强起来的。

巢车上的两人,看着祭坛从无到有,心中无不感慨。大王即将走上这座祭坛,成为大宋皇帝、天下之主,而他们也要从海东区区一岛国的侍郎,成为居于亿万元元之上的从三品重臣。从燕雀湖上吹来的春风,带着几丝花香,竟有几分醉人,让两人不觉微醺。

沉醉在春风中,不知过了多久。鲍公绘突然道:“老宫傅(太子太傅简称)今天还是没有来啊!”

他说的老宫傅,便是身为工部尚书,太子太傅的马林溪。虽然赵瑜指名的督造大匠并非是马林溪。但那老家伙每天必然要来此一趟,视察工程进展。不过自从三天前,他便没有再在这里现身过。

“老宫傅毕竟是年纪大了,一路车船劳顿,到了江宁又没有休养,便急着督造工程。”李寿鹏摇摇头:“病得不轻啊……”

“很重吗?”鲍公绘有些吃惊。他这半个月吃住都在工地上,连城都没进过,到这时才知顶头上司已经病倒。

“我出来时,听说大王已经去探视!”能劳动帝王大驾,病情命数基本上可以说是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