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页

“殿试?”赵祯这回是真的惊讶了,前些时候才听说是个小秀才,怎么样转眼间就成了贡士了。

“臣可不敢欺君,陛下若是不信,大可寻殿试名策来一观。”宋祁笑道:“或者取其考卷仔细阅之。”

“宋卿之言,朕岂能不信,名策考卷就不必看了。”赵祯轻声道,眼睛之中,似有一丝明了的笑意,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虽不说目光如炬明察秋毫,但是有时候也能猜测出臣子的心思来,所谓君臣相知,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宋祁也没有再多言,而是非常识趣的告退而去。

“这个小宋,居然也学人家说起人情来了。”赵祯轻微一笑,自然不会把些许小事放在心上,也没有听信宋祁之言,取楚质殿试的考卷来看,而是俯身继续批阅奏折。

过了不久,一个面白无须的青年内侍捧着一碗茶汤,小心翼翼走了进来,悄无声息的将茶汤搁放在龙案上,轻声行礼道:“陛下,茶汤来了。”

赵祯轻轻点头,随手取起杯子抿了口清香的茶汤,只觉精神为之一振。

“陛下还有许多奏折要批阅,怕是要子时才得以就寝,要不让门下取些夜膳来?”青年内侍轻声说道。

赵祯犹豫了下,寻思片刻,轻轻摇头说道:“宫禁每有取索,外间便为定制,各司监终日忙碌,夜里还是让他们安心休息吧。”

“陛下仁厚,门下敬之。”青年内侍恭敬说道。

阿谀奉承的话听多了,但赵祯还是觉得很舒服,微微一笑,心中忽然一动,轻问道:“益之,近段时间,城中可有什么趣闻?”

宋朝吸取了唐时太监祸乱朝纲的教训,对太监也就是黄门内侍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从开国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太监专权的事情,或许是物极必反,没有了祸害的机会,宋朝太监里反而人才辈出。

因为宋朝皇帝有使太监为监军的习惯,可能是耳濡目染的原故,不少太监对于行军打仗颇有才赋,许多人都是在战场上取得了军功而得到提升,现任的内侍省入内都知张惟吉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与西夏开战时积累了军功,得到赵祯的赏识,不仅稳坐太监头头的位置,居然还恩荫养子张若水,也就是那个叫做益之的青年内侍,成为内侍省的给事。

虽说是靠着养父的恩荫才从最低层的小黄门,少打拼几年直接升为给事,但是能在皇帝身边随侍,自然要有察颜观色的本事,了解皇帝心思的张若水,立即说了几个发生在朝廷大臣身上,既无伤大雅,又颇为有趣的事情。

“数日前小宋学士拥妓醉饮,宋相公闻之,寄语小宋学士曰”张若水学着宋庠的语气说道:“听说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某年同在州学内吃虀饭时么?”

“小宋是如何回答的?”赵祯好奇问道。

张若水轻笑说道:“小宋学士笑着对来人说,请回报相公,不知当年在一起吃虀饭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