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颜真卿的态度却令霍长青有些恼火不满。他本来以为,皇帝的赦免兼加封诏书,能让颜真卿感激涕零,从而率军与张瑄死扛,但现在看来,颜真卿的忠诚度似乎也值得商榷了。
……
……
面临选择的还不仅是颜真卿,还有在潼关的封常清和张同。
封常清听说皇帝的旨意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张瑄起兵宣布反唐就在这几天了。除非张瑄想自投罗网,否则他怎么可能放弃兵权回长安做一个虚头八脑的相国?
况且,皇帝随时都有可能翻脸不认人。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官位和权势,就连身家性命,都未必保得住。
封常清在书房里呆了一个时辰,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其实早就进行了预演。封常清的家眷跟随李腾空和苏扈冬的女军一起到了雍州,这就足以代表封常清的态度了。
真正需要慎重抉择的还是张同。
张瑄对张同亦有举荐宽放之恩,但这种恩情能不能抵消张同心里对大唐朝廷的归属感,却很难说。
但张同考虑问题明显比颜真卿深远。作为京都已经失势的张家族人,张同心里很清楚,若是没有了张瑄,他今后很难再一枝独秀了。
更重要的是,张同深知张瑄的谋略和手段,诸多的事实证明,没有张瑄做不到的事情。以张瑄如今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皇帝的这道诏令一旦公之于众,基本上可以断言,能引起陇朔大军的哗变。
军心在张瑄这边。而只要大军肯跟着张瑄走,皇帝的朝廷就挡不住张瑄的崛起。
张瑄与安禄山不同。安禄山只有狡诈没有大智慧,算是枭雄但绝不会是英主,可张瑄却分明就是雄才伟略胆识过人。这样的人,其实很难长期屈居人下,与朝廷决裂也是必然的。
考虑到自己的身家前程,又知道自己手里这一万余人,根本就翻腾不起什么大浪,张同斟酌犹豫再三,还是下了最后的决定。
张同匆匆走出府门,准备去拜访封常清,表明态度。
封常清正要出门,而也是要拜会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