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国、李白、高妙丽三人来到平康坊,向人打听杜甫的下落。
三人历时数日,却是没有得到杜甫任何消息。李白与杜甫只是见过一面,昔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东游洛阳时遇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顿成莫逆。那时的杜甫,要西入长安求取功名,留给李白的地址早就没用了。
要在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长安寻访杜甫,无异于大海捞针,尽管他们很努力,却是没有一点收获。
“敢问伯父,你可曾见过三十余岁的读书人,他叫杜甫,字子美……”李白冲坊间一个老丈见礼,打听起来。
“你问杜甫?”
这个老丈一愣,翻翻眼睛,似乎在回忆:“数年前,哦,兴许是三年,兴许是四年,人年纪大了,记不得清楚了,是有这么一个叫杜甫的读书人在平康坊借住过。”
这是第一次打听到杜甫的消息,李昌国、李白、高妙丽不由得精神大振。
“杜甫,他很忙呢!”
李昌国他们的欢喜之际,老丈咧咧嘴角,颇有几分讥嘲,更有几许轻蔑。
第十四章 诗圣落魄
李昌国乍闻此语,差点给口水呛死,大叔,你穿越的吧?要不然,咋这声口呢?
就在他转念头之际,只听老丈接着道:“这个杜甫忙着托门子,讨生计,哪像个读书。哪有像他这样的读书人,读到没饭吃呢。”
杜甫在长安十年,说是寓居长安,实则是困居长安,穷困潦倒,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托门路,讨生计。
虽然李昌国早就知道杜甫这段时间过得极是不妙,当这一消息被证实后,李昌国仍是忍不住一通好感慨:“诗圣大才,竟然落魄如斯,连饭都吃不起,真是让人想不到!”
这老丈真是个话唠,损了几句杜甫还没有完,又接着损下去:“读书自然是要向李翰林学,想那李翰林,平生好酒,喝醉了就在长安市中酒家眠,就是陛下遣人寻他,他也敢说臣是酒中仙,卿且去。”
李昌国抿着嘴唇,强忍着笑意,看着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