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武将俱皆伏地应诺,大殿上一片铠甲铿锵之音,平添一股威煞之气。杨广大是得意,点点头,正要再说,却听下面一个声音突兀的响起:“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杨广一愣,转目看去,却见大臣中一人步出,跪倒殿中。众人一看,原来却是太史令庾质。这太史令一职其实就是现在的天文台长了,向来是掌管天文天象的官儿。杨广头两次东征辽东之时,此人都有过进言,所见大有见地,但可惜未被杨广采纳。此刻见他说话,杨广只是微微蹙眉,问道:“庾爱卿有何话说?”
庾质先是叩头,方才昂首道:“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还望陛下思之。”
杨广面色一沉,冷冷的看着他,半响方才哼道:“你即为太史令,当守本分,将自己所司做好即可。朕此次临东都正是以震三辅,使天下少起纷争。北巡雁门,更是为边患安定着想,非你可能酌量的,你退下吧。”说罢,大袖一摆,竟不再看他。
庾质面色一黯,随即轻叹口气,只得默然归班不再多言。庄见看的大是讶异,他从来没听说过这号人物,不成想这人倒是个人才,刚才那番话,他虽然不是全都明白,但大体意思还是懂得,就是劝勉老杨同志不要出游,应当先让老百姓休养几年再说。话说老杨同志每次出游,虽是成果辉煌,但排场确实是忒浩大了些,每次相随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民夫更是征集数万。实在是给老百姓增加了无数的重担,这为太史令能看的清楚,还出来谏言,至少庄见是佩服的很。嗯,很佩服。换成庄侯爷,嘿,咱可不会去这时候触老杨的霉头,要救国也可以曲线救国的,像这位这么直来直去的,怕是国没救了,自己已经先搭进去了。这般蠢事,打死庄侯爷也是不做的。
杨广即喝退了庾质,众大臣互望一眼,都是紧紧闭上嘴巴,闷声大发财了。杨广眼见无人再说,这才淡然吩咐道:“此番大验,当以实战为准。故,朕将许国公也是请了出来。众卿家当能知晓朕的心意了。”
杨广此言说完,那个一直闭目而坐的老头,才在座上欠身应道:“陛下不以老臣鄙薄,慨然赐以重任,臣定当全力以赴,不使陛下担忧。”
庄见听见许国公三字,再见了这般情景,这才知道这个老家伙竟是宇文化及和宇文士及的老爹,许国公、柱国大将军宇文述。听说此人实是大隋头一号的帅才,战阵之上,也是极为骁勇,大隋之人无不知晓。他上次去宇文府做客,宇文化及都未请他去见,在他意念中,还以为这老家伙早已死了,哪知竟是深居府中,少有外出而已。此次皇帝竟将这老乌龟拿出来,看样子是铁了心要一举平了李浑一系了。
李家和宇文家向来互不对付,众人皆知,此番宇文述突然出现在大殿上,其中含义自是让人深思了。
李浑面色愈加阴沉,嘴唇紧抿,眼中已是闪过一丝狠戾。和那宇文述二人的目光在空中不经意的一错之际,庄见甚至仿佛见到如同金铁交击的火花一般。心中不由的大为兴奋,急忙睁大眼睛等着看戏,却见二人只是短短的目光对了一下,就都各自垂下眼帘,不再说话。让等着看热闹的庄侯爷大是不爽。
失望之下,却听的座上杨广已是不断安排下来,各卫各有职司,分担警卫、巡检、督军等职。等到安排到左武卫李善衡时,却让李浑大吃一惊。
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变
“着左武卫李善衡往东都行进,提前安置警戒事宜,此次大验不需参加。即日启程,不得有误!”杨广语音平淡的说着。
玉阶下,李善衡一鄂,随即迅速偷眼看了一眼李浑,没奈何,只得俯身领旨。李浑面色微变,心中已是起了波涛。莫不是事情有变,这昏君已经得了消息了?这可要仔细斟酌一番了。幸好还有三日时间,只要自己不动,有着先帝亲书的手卷,量皇帝也不能将自己奈何了。只是逼迫自己那人处,却要好生计较一番。
当日之所以选在大军云集之时动手,便是依仗任何人都不会相信,会有人在这个时候谋逆,只要出其不意,乘其不备,内有武卫接应,外有援军牵制,迅发雷霆,自可直擒贼首,将一干朝中大员俱皆掌握,到时候虽在大军中,也是安如磐石。然而如今,内应先被调出,消息再已走漏,又思及庄见一番话语,看看眼前这番布置,怕是不是好苗头,再要强自动手,那可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了。
他正自算计,耳中却听道杨广接着道:“此次大验,以许国公和李柱国为总管,各领三军,所有一应所需,着令少卿李渊筹备,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