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页

袁尚知道对贾诩不能一味用强,于是推心置腹道:“先生,我也明白您引郭汜李傕进犯关中的无奈,值此乱世想要活命谈何容易?在下也不愿沦为鱼肉,机运之下给我掌控了这青州一地,手下聚集了一干英杰才俊。如此退可以安保一方,进可以成就不世大业。如能得先生相助更是如虎添翼,大事指日可成!”说完袁尚深深一揖。

贾诩也一直在考校袁尚跟青州的实力。越是在青州待久了,越是和袁尚等人接触,他越是震惊于袁尚和青州的实力。这是一块正在崛起的地方,不论文武官吏还是军伍百姓皆有一股蓬勃之气。袁尚说的也没错,他退可以称霸一方,进可以辅助袁家平定天下。既然已经被挟持到青州,袁尚又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贾诩已然有几分心动。

“公子,既然您如此看重在下,贾诩还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请恕在下直言!”贾诩缓了口气,“在我看来袁家虽然明面上风光无限,实则暗藏波澜。公子能成就今日之业绩实在辉煌,但前途将会险阻不断,想要成就不世大业更是要步步艰辛、如履薄冰。”

“文和先生过于危言耸听了吧,袁家已占据三州之地,并州也将是囊中之物。要是再修养三年囤积粮秣物资,那时挟几十万众南渡河水,试问天下谁人可挡?”郭嘉故意反驳道。

“话虽如此,但袁家并非没有敌手,曹操、孙坚、刘表皆是大敌。”贾诩分析道:“先不说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的刘景升。和隐隐有虎踞江东之势的孙文台。单是占据兖豫两州,带甲十万数的曹操就是袁家近在眼前的大敌!”

“曹操以两州之力,抗拒我四州数十万之众,实力十分悬殊。文和先生竟然说他乃最大劲敌,这如何说来?”郭嘉问道。

“兖州、豫州地处中原,本就是殷实富庶之地,可以招募起来的兵卒不下十余万。曹操领了这两地之后大兴屯田,颁布法令恢复租调,此两地已然恢复了黄巾之乱后损伤的元气。”贾诩继续侃侃而谈道:“曹操青年时就统兵征战,纵观这些年来的战绩,他极擅长临机决断,以弱势战胜强敌。”

“先生说我袁家暗藏危机,此是何意?”袁尚问道,其实他对袁家的隐患心知肚明,只是想听听贾诩的看法。

贾诩深深看了袁尚一眼,“冀州经历黄巾之乱,张燕黑山贼之袭扰,还有袁车骑与公孙瓒之间的争夺战,实力已然消耗大半,如今库府中物资不会多,民间户籍也是有所消减。然袁车骑依仗审家、逢家等豪族,放纵其兼并农户人丁,致使灾荒一来冀州就大伤元气。即便坐拥数十万之众,然根基不牢粮秣不足,一败便可致命!”

说着贾诩若有深意地对袁尚道:“对内,袁车骑实在出了一记昏招,幽州与青州之间,临淄侯你与袁大公子之间。内部不稳不能齐心协力如何能共同抵御外敌?”

贾诩一直观察着袁尚的神情,见他波澜不惊,贾诩心中暗自点头赞许。袁尚面上没有表现什么,心中却一阵不舒服,历史上贾诩曾说过: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可是身为当事人他才明白,历史上为那么多人为了权柄而手足相残。假使你无争权之心,但旁人未必没有加害之心。可以想象要是袁谭继承袁家,而袁尚权力被夺的话,袁尚会是个什么样的下场。他跟袁谭的斗争已经在暗中进行,失败者只有死路一条。

“先生且说说,这徐州之战咱们是如何出兵?”袁尚将话题转移过来。

“依在下看来,两年内曹袁两家必然爆发中原大战!”贾诩也答非所问。

袁尚皱了皱眉,“这个先生太武断了吧,灾祸连年正是休兵之时,我河北不修养个两三载,是积蓄不出供养军需的粮秣物资的。而且这与出兵徐州之间可有联系?”

“当然有!”贾诩肯定道:“曹操势力增长太快,放任下去必然成为心腹大患。他已然在徐州、河内挑衅袁车骑关东盟主的地位,袁车骑焉能容忍?其实迟战早战皆是一样,咱们休养生息,曹操何尝不能休养生息。只是早战有早战的战法,迟战有迟战的战法。”

“那依先生所说,两年之内中原决战,咱们又该如何处置徐州之事?”袁尚心中也是相信两家决战会比历史上提前的,一方面两家都比历史上更快地崛起,另一方面两家的矛盾在讨伐董卓和平定青州时就积累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