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虽然没有讨到便宜,但是这件事却激怒了唐太宗,一场反击突厥的战争在他的主持下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四年后,也就是公元630年,惊才绝艳的李靖夜袭阴山,端了颉利可汗的老巢。颉利可汗仓皇北逃,在碛口给活捉,东突厥宣告灭亡,突厥称臣。
唐太宗灭突厥这事不仅仅是灭国那么简单,还是一场雪耻的战争,称臣之辱和便桥之盟的耻辱洗刷得干干净净。
一提起这事,唐人无不是扬眉吐气,陈再荣右手不由自主地抓向左腰,可惜佩剑已断,抓了个空。双手握成拳,目视前方,热血如沸的道:“要是能追随太宗皇上破灭突厥,虽死亦何憾?”
对他这种拳拳报国之情陈晚荣很是理解,正想安慰他几句,只听陈再荣一声长叹:“可惜现在北方,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恨的突厥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反复数次,无耻之极,此生若不能奋击突厥,让突厥臣服,枉为男儿汉!”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但是在唐太宗以后边境上的战争日渐增多,越来越不稳定,突厥的反叛更是搅得北方不得安宁,连安北都护府在塞北都不能立足,不得不内迁。对这事,不仅仅陈再荣义愤填膺,就是陈晚荣也是气愤难平,宽慰陈再荣:“再荣,这事急不得,得慢慢来。”
陈再荣从军这事是个大脓包,一挑就破,若现在重提这事,陈老实和陈王氏肯定会不准,此事宜缓不宜急。
“哥,你同意让我从军?”陈再荣非常欣喜的发现陈晚荣很支持他。
陈晚荣振声而言:“男儿有志在四方,你立志要奋击突厥,我能不支持你吗?即使不幸,马革裹尸,也是男儿汉当为之事!只是,这事现在不能提,你还是先去读书,我找个机会再给爹娘说说。”
“哥,谢谢你。”陈再荣兴奋得脸上泛红光,不由自主的抓住陈晚荣胳膊:“哥,你知道黄先生怎么说我的吗?黄先生说了,我要是不从军的话,枉为男儿汉!”
陈再荣个头高大,力气过绝人,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优秀军人应该具备的优秀素质,他全部具备,若不从军还真是浪人才。黄先生就是县馆的先生,这话可以说是对陈再荣很中肯的评价。
第十二章 唐样大刀(上)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话说得一点没错。陈老实一家穷归穷,但是还很和谐,日子过得艰苦却不乏温馨,尤其是陈再荣聪明伶俐,就读于县馆,很为家里争光,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一提起他都要称赞一番。没想到,在他从军这件事上居然遭到陈老实夫妇的强烈反对,家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这让陈晚荣想到了在另一时空邻居家的事。邻居家的孩子立志从军,父母挺支持,但是奶奶不同意,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奶奶想孙儿承欢膝下,舍不得孙子远行。谁做工作也没用,就是武装部和政府也没有把工作做通,孙儿不得不放弃从军的打算。
从此以后,孙儿没有了奔头,做事没有精神,失魂落魄似的,奶奶心疼他了,终于改了主意,但是已经错失了机会。到了来年,奶奶鼓励孙儿再去应征,这次孙儿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位军人。十几年军旅下来,已经晋升为团长了。(按: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父母总是心疼儿女的,只要让陈老实夫妇认识到从军对于陈再荣的重要性,他们就是那位慈心的奶奶,会同意的。当然,这得讲究方法,不能硬来,陈晚荣打算采用迂回策略,找机会说服他们。
陈再荣现在认为陈晚荣与以前大不相同,要是能争取到他的支持从军这件事还有转机,陈晚荣不仅支持他从军,还答应代为说服陈老实夫妇,这让陈再荣喜出望外,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哥,你现在这么能干,你去说爹娘肯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