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战列舰,则在1923年开工,一共建造10艘,是三万六千吨级,计划两年就下水服役。
这种三万六千吨级的战列舰在英法美看来是很先进的,但实际上吨位只比华东及战列舰多了两千吨左右,而综合性能实际上却还比不上中华民国。
在英法美想来,这样的吨位确实是最先进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几年,欧美再次投入巨额资金打造先进海军,这也是迫不得已。
中华民国的大海军计划太过咄咄逼人了,让欧美国家不得不将钱投入进去,钱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字,真正消耗掉的是劳动力。
劳动力投入到军事上的多了,民生上的自然也就少了。
而在国际市场的问题上,英法美因还未做好准备,在宋教仁的警告之下,不得不向如今的形势所妥协,没有一个国家调整进口关税。
商品还是不断的涌入欧美市场,以及世界各落后国家的市场,大量的商品输出,为中华民国攫取了很多的利益。
只攫取而不投资自然是不行的,否则循环会中断,因此中华民国对外资本输出也在不断的扩大。
在南美地区,中华民国这一年的投资总量已经突破了三十亿炎黄币,大有赶超美国在南美的投资总额的趋势。
大量的投资,使那些落后国家有了可以向中华民国输出的商品,及原材料和农产品。中华民国用一个人就可以生产出来的东西,换到了珍贵的原材料。而且用一个人就可以生产出的商品,换到可能需要十几个人才能生产出来的商品。
中华民国的海外资本输出,开始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军,特别是在印度、非洲地区。
英法两国,在殖民地进行了很多投资,多是开采矿产等原材料,然后卖给中华民国。
通过卖资源,让英法两国的国力稍有增强。因为原材料的开采,一定程度上将殖民地的劳动力支援发动了起来,从而创造了财富,然后再通过税收等等方式,把钱收上去。但原材料是不能打仗的。
这些矿产被挖出来后,只要价钱合适,有多少中华民国就要多少。用不掉的存起来备用。
当江渝这年过问原材料储备情况的时候,周子跃给出了一个很惊人的数字,燃油、矿石的储备,已经足够整个中华民国用大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