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页

旁边的杜伏威点了点头道:“这种方法如果推广起来极好,当初我父辈就是身受益处,我记得大业七年前。大隋都是这种制度,可后来却少有实施了。”

杜伏威本是农户出身,对于这些并不陌生。魏征点头道:“法令很多都是好的,不断进步,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能不能实施。

有的时候,当权者总是自以为是,不理会民生,虽有法令,却是不断地后退。其实我说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北魏的时候就已经实施,北朝各代沿袭。断断续续地改动。

先帝在时,颇为开明,重颁均田制,减少百官的所受的永业田,增加普通百姓耕田数量,丁男一人受永业田二十亩、露田八十亩,奴婢亦同。

这措施极大的激发了百姓地耕种热情,先帝随后又实施了租庸调制,提高劳役年限,减少力役时间。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棉、布、麻成为调,不使役的丁男可以纳绢代替劳役,又称为庸,租庸调三者结合,可以互补使用。

就是多调可以免租,多劳役又可以免租调,任由百姓自己选择。这样既可以给国家增加极大的财富,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先帝以均田制为基,以租庸调制为建国之策,这才能短短的年限国富民强。可惜如今圣上穷兵黩武,加上均田制不施,才让国库震荡,百姓惶恐,民不聊生。

如果让我建议,还请主公实施这两项良策,分田于民耕种,第一年租庸调制减半以保百姓生活,以后缓慢增加,即可保百姓安宁,征战无忧。”

杜伏威听的颇为振奋,觉得这项法规颇佳,余长风等人却是一头雾水,也不知道对错与否,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有的更是落寞的门阀之后,虽说是没落的门阀,可究尽还是门阀啊,不是那种小户人家可以比拟的,所以余长风和赵虎等人只知道领皇粮,哪里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门道。

唐菲菲却是连连点头,暗自想到,国富民强,无论做什么都是便利,这魏征果然不负守仁所望,有治国之能,说地头头是道,难能是事无巨细,均有考虑。

魏征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卷纸来,微笑道:“这是我在来雁门的途中写下详细实施法则,还请主公过目。”

萧守仁缓缓伸手接过,见到卷纸虽是平整,可各页纸是七拼八凑,有黑有白,有上好的宣纸,有的可能是茅厕用纸,至于上面地字迹,墨迹很少,多半都是炭写,沉默良久。

魏征有些汗颜道:“我这一路也没有什么纸用,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随手找的东西记录,还请主公莫要责怪。”

萧守仁轻叹一声,长身而起,向魏征深施一礼,“魏先生心忧天下,为百姓着想,身处危境还不忘黎民苍生,我在此谨代天下百姓父老,多谢魏先生。”

就在萧守仁和魏征筹划未来几年的道路的时候,萧皇后一伙人已经和王世充汇合了,顺利会师。

会师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广发讨贼令,说萧守仁收容前汉王杨谅之子杨羽及其部下,意图谋反,天下共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