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这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蒲金书必须要加强在大宋的宣传。而这些火枪不过就是一个敲门的砖头,第一站自然是要去暗地的盟友——李璮那里。
李璮,大概已经隔了老时时间没有露面,恐怕大家记不太清楚了。他是蒙古人在益州行省的都督,相比大概与阿拉伯帝国的那些总督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名义上奉某为主,但事实上却在经营着自己的地盘。此刻益州地界,大概也得算是整个蒙古人治下的,最繁华的都市。
因为这里有着大量的,来自海外的商品,而这些东西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用过。比方说水力、风力复合动力的纺织机,用它纺织出来的绸缎,价格比起普通的绸缎那是要便宜太多了,而且质地上也要好得多。除此之外益州大地上此刻已经有了一条“马路”。
那是钢质的轨道,水泥的路枕。此刻走马车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这种在轨道上走的马车,比起普通道路上的马车,那是快的太多了。成船的在海边上岸的货物,就被马车一直运向益州城,而这才是近期才产生的变化。虽然李璮并不懂得,这些“铁轨”在某一天一个特定情况到来的时候,会变成整个华夏大地上最快的交通手段。
此刻整个世界上,完全使用钢材来制造的铁轨,仅就华夏岛、济州岛以及益州地区,其他地方全都是那种水泥与钢材混合的铁道。差别在哪里,想来懂行的人都明白。
“蒲少、章兄弟!”
李璮见到他们两人的时候,发现短短几年不见,章青的变化实在非常令人惊讶。此刻他身上穿着“华夏军”的盔甲,肩头上的金属护肩,是两头猛虎。红宝石的眸子,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震慑。李璮也算是知道“华夏军”的军制。这虎头的护肩,就已经说明章青是华夏军中第二层级的军官了。上面不知道几人,再上去就是未来“华夏帝国”的皇帝赵伏波。
这几年李璮也时常接到来自岳父的书信,“华夏帝国”的发展对他来说,一点也不是秘密。因此在自己的辖区里,宣传起“华夏帝国”与《华夏律》的时候,则是不遗余力的。虽然当地的百姓们并不知道,是他们的都督的手下在宣传这些事情。但看过《华夏律》之后,尤其是读书人,就更加盼着那个把百姓放在心中第一位的“华夏帝国”的皇帝们,回到这里来。
至于大宋,对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一点重量。这是因为李璮对于“华夏帝国”的东西,是明禁暗放。就仿佛那些在街上分发的《华夏律》法典,以及来自济州岛的报纸,事实上都是他自己手下的亲信在做。然后由手下的蒙古兵去收,当然官家有官家的说法,百姓有百姓的章程。这在中国是最现实的事情,无论哪一朝哪一代,皆是如此。
虽然《华夏律》对这时的大宋百姓们有些怪,毕竟它与所谓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区别。但百姓们知道,这位“华夏帝国”的皇帝来了,有福利股份,有医疗、养老保险,百姓最重要的是。倘若说以及大宋的百姓们手臂断了,只能缩在袖子里,牙齿打落了只能咽下去。那么今天,就有那些“华夏军”为他们出气。尤其是那些外国人、异族人,欺负到华夏人头上的,那简直就是找死。
当有了“华夏人”这个提气的名称时,宋人这个称呼已经在逐渐变化和淘汰之中。是啊,宋人有什么好,没有“福利股份”没有“(养老医疗)”甚至连尊严也没有。尽管听说济王回来还需要相当久的时候,但八王爷与老杨家的传说,百姓们却早已经有了耳闻。相比之下,他的子孙做皇帝,比起现在那上只会给异族上贡输捐的皇帝,那是好太多了。
民心在一点点的偏了过去!
第49章 模样有变化
章青看到自己拜把子的兄长,心中也有了一些激动。这几年自己去欧洲、在阿拉伯帝国四处征战。虽然苦没有少吃,但总体上心情是舒畅的。跟着那个济王千岁就是爽,无论走到哪里,“华夏人”都是大爷。没有人摆脸色,也没有人不恭敬。有那么一个两个,都被当地的总督、苏丹们自觉的拉去砍了脑袋。
可看着自己曾经的盟兄李璮,就知道他在蒙古人手下生活的并不快活。尤其是此刻因为阿拉伯方面的战争,而军力这吃紧的状态下,就更是如此。而且亲王忽必烈与赵旭此刻应该还没有回到大漠,倘若他们已经回来的话,那么蒙古人应该更加紧张才对。
“李都督,这么久没见,一向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