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层的考虑就是,钦察汗国能够制造火药,至于武器装备自然可以从“华夏帝国”那里买来。比起“华夏帝国”的其他盟国,他们采购武器的压力要小得多。最少除过火炮与炮弹之外,枪弹以及发射药他们自己都可以生产。而且此刻钦察汗国阿速台汗也已经明白,他们将来是“华夏帝国”制衡西亚的一个旗子,明白了这一点钦察汗国阿速台汗就完全放下心来。
下面的事情就是,他要学习那个阿扎姆突兰沙苏丹,又或者说埃及国王拜伯尔斯奔杜格达里,最少一定要保持赵伏波对他的信任。至于说现在要杀不少人,这是无奈的事情。因为极为强势的“华夏帝国”在这件事上,根本不给任何商量的余地,凡是去过“华夏故土”进行战争的人,必须被杀掉。
因此,当赵伏波来到萨莱城里的时候,这儿除过忙碌的人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人。钦察汗国阿速台汗的士兵,望着背着火枪,腰上插着短铳在城中巡逻。雇来的平民,这时把所有的瓦砾清除出去。同时瓦砾之中清除出来的财富交给管事的人,最终会集合起来交给钦察汗国阿速台汗。
在这里钦察汗国阿速台汗有一项惠民政策,那就是在未来盖好的高楼里可以给他们一间房屋。他们盖的高楼,都是些小户型的屋舍,最大的面积不过70平米。在未来萨莱城依然是钦察汗国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而且也会是整个钦察汗国最繁荣和先进的城市。
不过这与赵伏波没有什么关系,他已经打算要离开了。从这儿前往君士坦丁堡,去完成他在这里的整个使命。即西亚应该是小规模战争频繁,但对绝对不影响华夏帝国商路的状态。同样钦察也需要建立大量的“马路”,倘若将来再度发生战争,华夏帝国的军队可以轻易就给这些现在的枕木上铺上铁轨,达到迅速输送军队的目的。
至于蒸汽机车,在华夏帝国用到电力机车之前,赵伏波绝对不会把那些技术给任何人的。也就是说在未来,“华夏帝国”对外销售的,相对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科技产品,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研究一代、贮存一代使用一代、销售一代。这样会让世界见识到科技,比之“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研究的科技差3代。
当完成了这个目标之后,“华夏帝国”只要将来自己国内依然还是法治社会,那么整个世界上就不再存在可以对抗的力量。因为科技的差距就好比大刀与步枪、火炮与核弹的差距一样。当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倘若不是美国佬两枚核弹的话,扶桑人还不知道要抵抗多久战争才会结束。
但核弹的出现同样让当时的扶桑人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技差距,绝对不是勇气可以弥补的!
第150章 值得保留的
虽然萨莱城里是满目的疮痍,但萨莱城外沉浸在浩荡秋风里的钦察草原上,可没有那么多血腥。这里正是绿草如茵,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景。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来自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对于赵伏波来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真正的传统文化。而且他以为真正的《传统文化》会永远、永远流传下去。而某些特殊的文化,不过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就会消失。
比方说未来的“华夏帝国”,此刻大宋的那种基于手腕、权谋的“官僚文化”就一定会消失。不是赵伏波命令,也无关社会前进。而是在《华夏律》里就是那么写的,活着的人也就只好如此去做。至于其他人,已经死了,文化变成什么模样那与他们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