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页

秦皇纪[校对版] 殷扬 1125 字 2023-03-16

赵九原在秦九原东面,两座城池相距不过百余里。离开秦九原,秦异人打马疾赶,直奔东方而去。

正行间,只见前面出现一条巨大的身影,如同巨龙一般,蜿蜒远去,不知终于何处。

“长城!”秦异人猛的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

“哇!是长城!是长城!”李斯、韩非、孟昭他们也发现了,大是激动,睁大眼睛,打量着前面的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称为“龙的脊梁”。一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以为长城是秦始皇修的。

这种说法不确,很不准确。

准确的说,长城并非秦始皇所修,而是秦始皇修建改建长城。

自古以来,北方边患对中原构成巨大的威胁,春秋战国时代也不例外,北方的游牧民族时不时就要进攻中原,这让中原大伤脑筋。为了防止北方匈奴这些游牧民族南下,秦、赵、燕三国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修长城。

为此,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时百余年的经营,终于修成了长达五六千里的长城。三国凭借长城,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效果还不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决定把三国长城进行改造改建,使之更加适应战争的需要。为此,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进行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历经多年,终于改造改建完成。再修了一些长城,把三国长城相连,这就是“万里长城”。

自此以后,万里长城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龙的脊梁。

后世诬蔑秦始皇,说秦始皇不恤民力,发百万民夫修长城。可以想象一下,在战国时代,在现代的内蒙古这一带集中百万民夫,这是何等大的压力?

要知道,在战国时代,这一代属于不毛苦寒之地,经济极不发达,粮草需要从内地运输,这是何等大的压力?

可以不给民夫工钱,总得要给他们吃吧?百万民夫,一天就要吃空一座山,长年累月下来,这是何等巨大的压力?

再者,在当时,北方的交通极不方便,运粮就更加困难了。比如,从当时很富饶的齐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运粮到现在的北京一带,运一百石粮能有一石到达就不错了。这一石,还是从民夫的牙缝里抠出来的。

如此不发达的交通,运送一百万民夫的口粮,只能是个梦。